2012- 12- 18 08: 35: 27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专家媒体座谈会现场
“45天长成的速生鸡能不能吃?是不是喂激素长大的?”近期,一场有关速生鸡的风波再次引起各方关注,许多人面对鸡肉不免产生许多疑虑。为解答消费者疑问?12月10日下午,省畜牧兽医局召开座谈会,邀请多位专家介绍相关情况。
其实,早在10多年前禽流感暴发时,就曾经发生过“激素鸡肉”风波,记者当时专门到多处大型家禽养殖场采访,报道了相关真实情况。此后,有关鸡肉的各种说法不时流传,至前不久媒体报道速生鸡后形成“高潮”。专家们认为消费者对鸡肉的看法存在误区,这与食品安全大环境和有关,也与科普宣传力度不够有关。
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研究员魏祥法介绍,报纸上报道的“大肉食鸡”叫白羽鸡,其特点就是速生。白羽鸡长得快有三大原因:育种、饲料和环境条件。我国的白羽肉鸡全是从国外引进,是育种专家经过上百年选育的成果。养殖业讲究料肉比,据测算,42—45天出栏,料肉比是最高的,大约在1.7:1或1.8:1,吃1.7或1.8斤饲料能产生1斤肉。
消费者对肉食鸡的质疑,也反映在饲料上,是不是饲料中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规模化大型养殖场所用饲料全是全价配方饲料,也是品牌饲料,是经过国家检测合格的。”魏祥法说,目前大型企业所用饲料分1号料、2号料、3号料。小鸡一出生先喂吸收利用率高的1号料,便于消化,与婴幼儿吃配方奶粉是一个道理;14天是鸡全面长骨骼肌肉的时期,这时再喂2号料,蛋白质和能量比前期略微低一点,这个时期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花生粕、豆饼都用;35天以后,是脂肪累计阶段,喂3号料,以油脂为主,豆粕少一点。
养殖环境和饲养条件好也是鸡“速成”的原因之一,现在肉食鸡的生长环境是传统养殖方式无法比拟的。魏祥法说,从出壳到出栏,鸡都有严格的环境要求。大型企业皆有温度湿度控制装置,自动通风、自动给水、自动上料、自动清粪,有害气体浓度一超标立即通风。
消费者对肉食鸡质疑的另一个问题是用药问题。魏祥法说,只要是规范化、经农业部门认可的养鸡场,都是规范用药,许多养殖场已经开始用中成药,不再用抗生素。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究员廉爱玲说,消费者不接受速成鸡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我们印象中,鸡要半年猪要一年才能出栏,让人相信40天吃上鸡肉4个月吃上猪肉要有个过程。过去小麦亩产量一二百斤属高产,现在一亩地打1000斤稀松平常,但人们对小麦高产已接受,但对速生鸡还没接受。消费者对现代畜牧生产方式不了解,是导致误解的重要原因。
山东省畜牧协会生猪产销分会秘书长曲万文笑言,激素鸡激素猪只是一个传说,激素价格高昂,一支激素几千块钱,谁用得起啊,以讹传讹造成鸡猪被“妖魔化”。现代技术使畜禽生长周期缩短,育种贡献最大,其次是养殖技术、环境的极大提高,过去是风雨交加搞养殖现在是风雨无阻搞养殖,人们对传统养殖方式的深刻印记使得接受现代养殖模式有点困难。
至于说到速成鸡不如笨鸡“好吃”,曲万文说,那是口味问题,与产品质量没多大关系。她说,我省肉食鸡养殖量和出口量皆是全国第一,山东肉鸡养殖模式基本与世界同步,山东肉鸡出口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对食品安全要求近乎苛刻,如果不安全他们是不会要的。
相关评论
畜产品安全被“妖魔化”暴露行业宣传软肋
近日,网传“在中国吃猪肉等于自杀”。网文称,十几斤重的小猪使用含有大量激素、安眠药等药物的添加剂催肥,五六个月出栏。长期食用该猪肉会诱发各种不适症状甚至癌症。对此,农业部人士称近三年猪饲料质量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在90%以上;猪肉安全总体上有保障。
此前,一则《原料鸡45天速成》的新闻也引发了不少人担忧,“激素鸡”的话题被又一次提起。行业专家又一次站出来辟谣。
这两起畜产品安全引发的消费危机,除了个别媒体从业者缺乏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外,像“吃猪肉等于自杀”、“激素鸡”这样的陈年老帖还能兴风作浪的原因,还在于公众在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危机中信心不足,不少人对不安全的食品信息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一旦有人发布这方面的信息,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不论是媒体公开的,还是小道信息传播的,人们对信息的害怕,可以都是真是可感的。并不是说人们一定相信这些传言,而是感觉身体确实伤不起。
近些年来,我们经历的食品问题事件太多了。比如苏丹红、红心鸭蛋、三鹿奶粉、瘦肉精……“食品安全事件”关键词分年度搜索,几乎每年都有“新词”出现。到底吃什么安全,真是令人非常焦虑的现实问题,绝对不是杞人忧天的夸张。
但是,从一系列的畜产品安全事件中,对于我们行业部门和行业从业者来说确实应该吸取教训,对于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实抱着良心来生产安全产品。监管部门也应定期在公众媒体发布监测信息,用实事数据来应对谣言是最好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近些年一些畜产品安全问题被“妖魔化”还是行业自身对于宣传的不重视引起的。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大家不知道,隔行如隔山,大家了解只能人云亦云。本来45天的鸡生长期很正常,但是到了消费者哪儿却成了“激素鸡”,难道只怪消费者无知?
针对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被“妖魔化”,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从业者应该行动起来,既要保障产品安全,还要通过长效宣传营造安全消费环境,让公众明白进口的畜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了,而不是每一次事件之后出来辟谣。我想这才是当务之急。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