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福利水平高 人畜更安全
2014- 10- 24 09: 14: 45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时建忠

  现在谈到动物福利,往往会被很多人误解,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人的动物福利还没有解决好,为什么要提动物福利?畜牧生产是商品生产,注重的是经济效益,与动物福利无关?提高动物福利水平,需要增加成本,企业承受不起?动物自由式放养,福利问题就解决了?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动物动物福利与兽医公共卫生的关系。

  农场动物福利与兽医公共卫生

  1999年WHO提出兽医公共卫生是指通过掌握和应用兽医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福祉服务的所有活动。按照刘秀梵院士对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解读,其核心领域包括: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实验动物设施和诊断实验室的卫生;生物制品和医疗用品的生产和监察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和食品安全正是动物福利所涉及的领域。

  本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疫病达100余种,许多新的人类传染病与动物密切相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B.Vallat博士2004年指出,我们现在正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发传染病时代,一个人兽共患病病原体起主导作用的时代。据农业部兽医局局长张仲秋介绍,1461种人类传染病中,60%来源于动物;历史上给人类带来灾难性损失的传染病中,80%为人畜共患;近20年全球新发传染病中,75%源于动物;目前全球每年仍有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畜共患病。

  一系列畜产品安全事件,引发我们在当前畜牧业转型期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为何我国动物疫苗企业设备越来越好,技术越来越先进,生产疫苗的种类越来越多,但动物烈性传染病越来越多?病毒变异越来越频繁?为何我们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设备越来越好,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强,但动物用药量却越来越多?动物疫病造成的损失居高不下?

  抛开政治与商业因素,最根本的是我们畜牧生产系统出了问题,导致动物自身的免疫能力下降。现代的育种手段与养殖模式过度追求动物的生长速度与生产性能,忽视了动物本身的抵抗力,使得畜禽易感染疾病,而不得不加大兽药、疫苗的实用,导致动物机体失衡,自然界失衡,导致病毒变异、重组加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动物疫病防控有新的认识:治标不如治本,“养防结合,以养为主”,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来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提高农场动物福利水平是解决人畜共患病和动物食品安全的治本之途。

  动物福利是什么?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对农场动物福利的解释,即动物的“五大自由”原则: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饲养);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环境);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环境);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疫病防控);享有生活无恐惧、悲伤感的自由(运输、屠宰)。即农场动物福利=良好的饲养管理+科学、有效的疾病防控+人道运输、屠宰,并非是给予动物额外的照顾与保护。

  动物福利的做法,从“人道”的角度反思、改革现在的动物生产方式,给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和设施。按照自然法则尊重、满足动物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需求,善待动物,减少疾病,实现动物的健康与快乐。遵循ACE原则,即一切动物生产和动物产品必须对动物(Animal)有利,对消费者(Consumers)有利,对环境(Evironment)有利。

  提高动物福利是集约化养殖的必由之路

  现代集约化养殖导致动物福利差,进而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力降低,养殖者不得不通过多滥用药物、疫苗来控制疾病,致使动物产品药残多、产品质量差、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发生;而福利养殖就是要通过给予动物“五大自由”来提高动物福利水平,增强动物自身免疫力,做到少用或不用药、少打或不打疫苗,保障健康动物,施行人道运输、屠宰,最终实现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