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9 08:22:58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临沭县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中实行分期整治,压茬推进,步步为营,筑牢整治成果,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截至9月底,全县已整治养殖场户3575 家,其中禁养区内242家,限养区内240家,适养区内3093家;建沉淀池1983个,容积53295.5m3 ,沼气池624个,容积11591 m3,改造鸭棚412个,新上生物环保垫料 260183㎡,发放财政补贴资金330余万元,基本完成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任务。
一、分期整治,压茬推进。为做好迎淮核查工作,早谋划,早动手,分期整治,压茬推进。2013年4月开始,全县集中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对所有养殖场户进行分区分类治理。共整治畜禽养殖场户2289家,新建沉淀池400户、沼气池194户、新上环保垫料81户,拆除或关停82户,签订禁养协议184户,发放补贴资金128万元。2014年4月10日,召开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重点整治工作推进会,对经过缜密调查摸底沿河沿路的361家养殖场户进行重点整治。7月7日,361家养殖场户全部整改完成,经严格标准验收,319家养殖场户整改合格,新改建沉淀池170个,容积9173 m3,新改建沼气池63个,容积1407 m3,新上环保垫料养鸭大棚137个,面积64973㎡,拆除1户,转产1户,关停119家,养殖污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一期重点整治结束后,为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出现反弹,8月20日,县政府在青云镇召开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现场会,各镇街作经验交流,部署第二期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任务,对全县99家市级标准化养殖场、未使用发酵床的养鸭场户、村居外其他养殖场户及第一期整治不达标的3214家养殖场户进行全面拉网式整治。截至9月19日,全县3214家养殖场已完成整改1911家(其中养鸭场户194家),新改建沉淀池1413个,容积39122 m3 ;新改建沼气池367个,容积8244m3;新上环保垫料大棚215个,面积115210㎡;停养121家,取得显著成效。
二、细化任务,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各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迎淮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并设立畜禽养殖组,具体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各镇街也都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党政主要领导是专项整治第一责任人,亲自抓,亲自协调,分管领导全力靠上具体抓落实。县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临沭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沭政办发[2013]13号),县迎淮指挥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沿河沿路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的通知》(沭迎淮指发[2014]9号)、《临沭县第二期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沭迎淮指发[2014]31号)3个文件,对各期整治任务进行细化,按养殖场户名称、位置、畜别逐个治理,明确责任人,实行销号制。从畜牧、环保、农业部门抽调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成立3个督导组,全天靠上到镇街督导,每组具体督导督查3-4个镇街的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每周一次通报,排出名次,对排名后两位的镇街,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确保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划分三区,分类整治。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对畜禽养殖污染实行分类治理。禁养区内一律关停、拆除、搬迁或转产(种植业),关停转产的要签订停养协议书;适养区内养鸭场一律上环保垫料及不低于40 m3的三级沉淀池,所有棚外水道及沉淀池必须全封闭,要有防雨淋、防溢流、防渗漏三防设施,防止雨污合流。鸭棚内水道小于等于1m,水道及沉淀池边缘必须高于地面20cm,墙体双面抹灰作防渗处理;养猪等其他养殖场户需配套建设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和三级沉淀池(储粪池)。
四、明确措施,大力整治。一是实行脱产干部包户制。各镇街把养殖污染整治任务分解到各工作区,工作区分解到各脱产干部,户户有人管,层层抓落实。责任横到边、纵到底,部门不扯皮、不推诿。二是强化舆论宣传。在养殖户集中区域、各村口,通过印发宣传资料、通知书、走访座谈、刷制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养殖场户环保意识、责任意识,为整治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白旄镇利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对全镇手机用户宣传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好处、危害及整治意义,累计发送短信2.1万余条次,取得良好宣传效果。三是加强调度。县畜禽养殖组每周进行1-2次调度,及时掌握各镇街整治进度,每周编发一期进展通报。青云镇实行联席会、周调度制度,对养鸭场整治进展情况采用照片和视频相结合方式进行调度,进展如何一目了然,避免了虚报、瞒报,推动了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白旄镇工作区书记每天向联席会汇报整治进展情况,包村干部每周一、三、五在全镇脱产干部点名会上汇报工作进度,村居干部在镇包村干部会上逐一汇报进度,进度慢的村要说明原因并作表态发言。四是建立联动机制,强化鸭苗供应商和肉鸭加工企业管理。县政府召开由公安、工商、环保、畜牧等部门及鸭苗供应商、肉鸭加工企业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要求鸭苗供应商、畜禽加工企业积极配合整治,只对具有养殖污染治理合格证的养殖场户进行放养禽苗和收购活禽。有关部门依据职责加强监管,对违规放养鸭苗、收购活禽的企业、供苗商,县畜禽养殖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重点整治。五是实行“合格证”制度。各镇街对养殖场户实行“合格证”验收制度,养殖场户根据下发的养殖场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向镇街兽医站申请验收,验收合格的发放合格证书,准许养殖;不合格的由镇街执法中队下发整改通知书,继续整改,两次验收不合格的,一律列入黑名单禁止养殖。否则,党委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强制关、停、拆除。六是严格奖惩。为调动镇街、养殖场户整改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列入环保“一票否决”内容。对按期完成任务的镇街、景区,按照工作量实施奖励,即按期完成整治任务500户以上的奖励15万元,完成100-500户的奖励10万元,完成100户以下的奖励5万元;对到期完不成整治任务的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县委县政府责成镇街党委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同时进行通报批评和行政问责,并按照迎淮检查要求,责成镇街交纳生态补偿金,鸭棚按1万元/棚舍标准交纳,其它畜禽按0.6万元/场户标准交纳,通过财政体制结算,并限期治理。对验收合格的养殖场户按发酵床10元/ m2、沉淀池20元/ m3、沼气池50元/ m3 标准给予补助。目前,全县已落实奖补资金300余万元。
五、强化后续监管,建立长效机制。该县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各项配套保障措施,完善日常监管、动态巡查等制度,对已关闭、拆除到位的养殖场户和签订协议的停养户,由镇街执法中队协同兽医站,切实加强跟踪监管,防止出现反弹现象,巩固整治成效。各镇街政府对肉鸭养殖场户实行动态管理,已取得合格证的养殖场户每次上鸭苗前都要向包户干部申报污染设施运行情况,监管人员现场验收,达标的允许继续饲养,凡不达标的一律停养,直至整改合格。还把生物有机肥生产作为整治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来抓,大力扶持生物有机肥产业,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使畜禽粪便变废为宝,从源头上解决养殖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