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温氏从事养猪一线管理,从今年开始负责温氏种猪公司的种猪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我的课件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一下温氏集团及养猪发展历程。二是养猪产业化分析。三是温氏种猪发展模式。
一、温氏集团及养猪发展简介
温氏的创业者们由7户农民、8个股东集资8000元创立的。发展历程几个主要的节点是:1983年成立养鸡公司开始养鸡,1993年成立温氏食品集团,1997年开始发展养猪业务,当年上市规模不到1万头猪,2007年总销售值首超100亿元,2013年总销售值达到352亿。
温氏集团现在有160家分公司,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区,总资产达到220亿元,主要的产业结构以养鸡和猪为主。由于今年的禽流感影响,2014年的猪要超过50%,大于鸡的规模。温氏的肉猪规模从1997年开始发展,到2013年实现1013万头,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在上升。
二、养猪产业化发展
(1)国外的育种体系。国外发达国家的养猪趋势必然是中国养猪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外猪的育种体系主要是三种方式,一种是非政府行为的小公司为主,这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我们国内主要也就是从小公司联盟开始的。第二种是以欧洲为主的政府介入的国家育种体系,比如说法国、丹麦做得是非常成功的。三是专业育种公司,这个主要是美国PIC是最大的。
(2)养猪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以美国为例,他们主要的养猪生产企业前20名占到全国规模60%的产量,其他40%由20家以下的小规模。排名第20名的其中母猪数量有3万头,第一名的的是Smithfield是80多万头基数的仔猪。美国不同的育种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是怎么样的?市场份额最多的是PIC,它占到44.7%,第二名是Smithfield,大约占16.14%,也就是说美国大概6-8家知名育种公司占领当地市场的份额达到70%左右,其他小联盟大约占30%左右。
国内外种猪育种繁殖体系对比。先进的养猪国家是专门化的生产,2.5万头母猪以下的公司是不从事种猪生产工作的,它是专业化的种猪育种和生产分工合作机制很健全,诚信机制和发展形势是比较清晰和健全的。国内现在很多养猪企业追求小而全,一般100头企业的就有种猪的生产,是自我配套的,这跟改革开放养猪规模化发展30年来的必然历史阶段有关,也跟我们的专业分工合作机制不健全是息息相关的。世界种猪育种公司的发展趋势呈现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特点。国外的种猪育种公司并购和收购的情况时有发生。
现在国内传统的养猪模式从这几个阶段:首先是建立种猪育种场,种猪生产出来以后,再去建筑种猪繁殖体系,最后出售终端种猪二元杂和商品。为什么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养猪业专业分工明细,而我们国家是追求小而全的模式?案例一:从国内来说,现在肉猪出栏达到100万头的,也算一个比较大的养猪集团公司了。以一头母猪连提供肉猪20头来算(这个比例也是比较高的),父母代种猪需要5万头,杜洛克需要1000头就足够配套。以5万头基础母猪数更新需求,按照40%的更新率(这个数是比较大的,一般是百分之二十几),只需要父母代种猪2万头。为了实现生产2万头的二元杂母猪,我们可以推算一下需要纯种猪多少?以一头纯种猪生产6头二元杂来计算,我们需要纯种大白母猪3300头,长白母猪66头,这个数量不是很大的。再往上推,我们的纯繁场只需要长白需要20头的基础品,大白需要330头,杜洛克只要200多头母猪。从年上市100万头的数据来看,可以开展杂交制种。杂交制种还是比较划算的,可以实现投入产出比的。但是由于曾祖代群体规模比较小,所以没有开展种猪选育工作。
案例二:以年出栏1万头二元杂种猪生产体系配套来说,根据刚才的数据推算,长白公猪需要33头,大白母猪需要1650头,最后推算纯繁只需要10头长白和160头大白,纯繁群体是很小的,还没有真正地推算到开展育种的核心工作来说。大家知道,育种工作其实就是个选种和选配的工作,它一定要一定的有数量群采取有效的选种和选配,如果规模太小,育种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从一般的理论上来说,育种核心群至少达到300头到400头。
从刚才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养猪产业的发展必然进行种猪专门化体系的选育和肉猪配套体系杂交生产,从而实现种猪选育最大的遗传进展最大化和肉猪生产更大的杂交优势的最大化。现在的一个实际情况怎么样?很多的育种场受到基础规模的影响,难以做到真正的专门化品系选育,只有规模化多品系配套选育才能有效开展专门化品系育种。
我们看一下不同育种种猪的改良是什么样的。一是传统育种场的繁育模式,采取综合选择的模式。所谓的综合选择是既要考虑育种群体规模的需要,也要考虑种猪产品得到充分利用,选育方案需兼顾父本和母本的性能指标。如在繁育体系中均会被作为第一父本和第一母本应用的长白和大白种猪,选育方向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生长速度、瘦肉率、产仔数、料肉比和体型。商业化专门化育种是进行品系选育,按照各个不同的体系,分为父系和母系这种差别化的选育。专门化品系选育主选性状集中在育种规模大、选育程度高,进展得快,杂交优势更明显。采用专门化品系选育的种猪基因程度是更高的,其经济性状如料肉比、瘦肉率等都能够获得比综合选育更快的遗传进展,同时专门化品系选育的种猪基因纯和度更高,不同品系之间的杂交优势是更明显的。
我国种猪市场预测。从2010年的官方数据来说,上市7.25亿,预计到2020年大概有7.77亿的出栏肉猪,所以我们国家的市场规模还是非常大的。
从刚才的数据指标可以推算出来,我们的商品猪生产每年需要消费6亿到7亿头,反推到二元杂需求量需要1500万头,纯种繁殖要达到160万头的需求,育种群原种猪在25万头。随着自我配套的专业化分工的推进,现在还没有释放的市场以后也会释放出来给种猪公司。
当前我国养猪产业的主要问题。第一是种猪。第二是饲料。第三是养猪技术与管理。
下面有几个思考,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思考一: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需不需要建立育种体系?育种需要很大的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规模如果没有达到,有没有必要建立?根据刚才的表格可以看出,达到100万头肉猪上市的企业,只需要建立大白的纯繁体系就可以了,对于杜洛克和长白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现在的种猪价格也不是很贵。如果你才一点点数量进行育种的话,效果比较差,而且投入产出不成一个比例。
思考二:需不需要建立饲料技术体系?这个大家可以思考。
思考三:需要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吗?现在的信息技术体系是比较完善的,温氏集团为了建立自己的物联网,大概进行了7个亿的投资。这个投资是比较大的。市场商品化的软件比较多,也是比较好用的。
思考四:需要建立生产技术体系吗?这个体系肯定是需要进行建立的,主要包括种猪繁育技术体系、猪群疾病防控体系、猪群养殖技术、猪场环境控制等等。除了几个技术体系,投入产出比是比较关注的。如果规模和经济效益达到了需要建立这种体系的,我建议可以建立这种技术体系。如果没有的话,饲料也可以买商品化的饲料,现在很多饲料厂的饲料也是非常优秀的。如果小规模采购这种饲料,可能没有更加的优势。
我们中国种猪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后主要是大型的育种公司、种猪生产企业和专业的种猪公司进行合作分工的模式。
从专业化分工模式来看,这是一种多赢的选择,专业的种猪公司和专业的育种公司和专业的生产公司,都可以提高种猪商品化的比例,扩大种猪市场,同时也可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易博士今天讲到今后肯定是分工合作、联盟发展。我对这一部分的总结是整合资源、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实现双赢。
三、温氏种猪发展模式
温氏种猪公司是集团下面专业化的育种公司,目前的主要品种主要有美系和法系的长大白、美系加系的杜洛克以及皮特兰、皮杜和二元杂种猪等等。
育种技术手段主要是开展父系大规模料肉比测定,同时有肉质测定基地,有猪冷冻精液技术。我们利用克隆技术建立了资源库,全基因组的选择方法已经掌握了,开发温氏种猪育种管理和技术体系。育种技术体系,每个不同的品种和品系有独立的技术方案。
温氏集团合作伙伴计划。温氏将来想形成分工合作和产业联盟的形式,我们提出来合作伙伴计划,想在两三年的时间寻找300家到500家区域性的种猪公司和大型养猪公司,我们来提供稳定的种源确保种猪质量,同时我们还有长期的技术和管理支撑。
专业化分工发展模式—合作方式。跟育种公司可以开展育种合作,进行技术的交流等等,与二元杂的种猪生产企业可以提供种源和技术支撑,和大型的肉猪生产企业定期生产二元杂。
合作计划具体内容是,以后向共建信息技术平台和物资采购平台,确保采购的疫苗质量和疫苗价格,同时还有疫病防控的保障平台。欢迎各位莅临温氏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