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山东和广东的养猪发展大会。
我2009年在山东六和做了三年的总裁助理和饲料专业化总经理,所以我对山东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2012年10月份,去大北农做集团副总裁,现在主要分管创业投资、种猪产业和水产板块。我下午简单地给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明天还有50分钟的技术报告。
我今天的题目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中国养猪业商业模式比较分析”。最近我们在厦门召开了一个2000人的规模养猪大会,也编了两本书,是中国百个最美猪场,一个是最新中国养猪发展创新六大模式,我编了一本详细的书,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我们展位上去索取,因为时间关系,我不会讲特别具体。
中国养猪业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我在美国工作生活7年,我觉得今年是中国规模化养猪转型的原点。面对未来的8到10年,中国养猪工业化和产业资本化真正的原点是2014年。这从长远来看,并不是一件坏事,虽然大家面临的挑战比较多。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什么是养猪工业化的转型?什么是规模养猪的商业模式?中国有几个大的驱动力,那就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可视化。中国整个的发展包括城镇化和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同农业密切相关的。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新的思维,有九大思维,核心的思维是8个字“互联互通、共创共享”,改变过去封闭的自己的状态,有更多分享的现代机制,更多地有资本、资源和资讯的共享,更多的有效率、性能和效益的结合,更多地从养殖户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有很多思维,关键的是用户的思维,怎么样让养殖户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分享到我们的信息,感受到我们的资本、资源和资讯。中国现在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粮食和食品的安全以及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中国的土地、水和空气资源都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所以他们现在说北京,水是最深的,能淹死人;雾是最沉的,霾是最浓的。我们整个中国确实非常尴尬。
中国未来要做现代的家庭农场和循环经济,整个中国在工业化的变迁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中国猪肉产量在全球接近60%,但是中国进口几千吨猪肉,全中国都比较恐慌。实际上,中国每年要进口60万吨猪肉,更多的是猪杂碎、猪蹄之类的。但是在今年猪价很低的时候,双汇进口到宁波,就引起了全国对双汇的攻击,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自身的效率没有上来,我们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这是一个国际化的环境,民族的是国际的,国际的也是民族的。双汇收购美国最大的一条龙企业Smithfield,80万多头母猪,一年养殖1600多万头生猪,屠宰3000多万头生猪,这是中国的力量,同时也反思很多问题。中国在产业化变迁的过程中,产业资本的发展未来会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速度会非常快,在西方国家大概需要40-50年完成产业的变迁,在中国未来的15-20年就可以。
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想像空间。我们的信息越来越发达,我们的资讯越来越发达。中国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产业的供需平衡。我们产业的供需平衡现在面临很大的挑战,有人说中国有7亿头生猪,有人说中国有5000多万头母猪,有人说山东有600多万头母猪,这些数据都有待考证,在某些程度上这些消息不一定特别准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饲料产业界面临着很大的变迁。整个中国饲料和养猪一样,可能面临着一个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还面临着资本不足和产业链不深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跟终端用户挂钩挂得不深,我们没有考虑到终端用户的价值,都是从我们自己的本位思考太多。在未来,产业转型是势不可当的。这几年中国猪料发展很快,山东是,全国也是。
我刚刚从福建待了五天回来,福建漳州地区有很多的散养散户,最近政府已经关闭很多了。包括浙江,从黄埔江漂死猪肉以后,浙江也关掉很多猪场。所以,我们养猪既要快速地发展,同时又面临着土地、环保各个方面比较大的压力。未来所有养猪的核心就是效率,核心一定是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高度地关注环保,高度地重视养猪人本身的素质、思维理念的进步。
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畜牧产业和饲料产业未来有六大驱动力,包括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营养的转变和食品安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技术的进步、环境的保护和饲料原料供应非常紧张。中国的饲料资源非常缺乏,每年进口6000多万吨大豆,几百万吨鱼粉、几百万吨玉米,今年中国玉米大幅度过剩,中国的国储比去年增加了3000多万吨玉米,整个中国这一季度的市场是非常疲软的,猪料下滑10%,水产下滑接近30%,家禽下滑20%,整个家禽从去年到今年损失了1000多亿人民币,包括温氏损失也是非常之大。养猪行业也在面临剧痛的过程,但是痛要思痛,就是未来的5-10年必须是高效率的养殖生产者,必须是理念先进的养猪生产者。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GDP从几百美元到现在的6000美元,6000美元到未来的10年要成长到2万美元,中国人均收入增加一倍,肉蛋奶的消费是刚性的,散养散户慢慢退出这个市场,未来承担养殖的一定是规模养殖户。中国规模养殖有4个群体,第一个是集团化的公司,第二个是高效专业的养殖户,第三个是300头-2000头的中型家庭农场,第四个是30头母猪到300头母猪的小型家庭农场。严格地来讲,未来的8-10年,300头母猪以下的养殖户是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的,这是非常清楚的。过去养猪比较发达的从广东的东莞到漳州地区,养猪密度非常大的地区最近变化非常明显,尤其是经济发达区。中国未来的10年,养猪工业化要发展大转型,就是从过去的家庭小型的庭院式的养殖变成真正的工厂,就像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厂。这是我们在美国管理的6400多头母猪,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工厂化的养殖。
中国和欧美相比,母猪的生产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假如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到欧洲的水平,中国的母猪大概可以下降1200万到2000万头,也就是说中国市场要满足7亿头的生猪生产,3200万头到3600万头母猪是可以的。过去我们有4800万头以上的母猪,所以现在大家都在关心为什么母猪没有淘汰,这是一个很深的命题。
在提升养殖效率的过程中,关键的是猪场一定要提高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生产指标,我列了十几个非常重要的生产指标。在我们关注核心KPI生产指标时,就是我们效率拉升的过程。现在中国母猪平均每年PSY只有14到15头,我们的死亡率非常高,面临着很大的疫病挑战,几种常见的疾病包括口蹄疫、猪瘟、圆环、蓝耳病等等,在全中国基本上是普遍存在。中国有非常多的疫苗公司,有非常多的疫苗、非常多的动保公司和非常多的饲料公司,这个在未来的10年到15年,都要面临着大量的兼并、收购、重组、资源整合,提高我们的效率,共享我们的资源,这个是不可以阻挡的。
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就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高收益的思维。我们一定要把饲料、疫苗、动保和种猪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增强我们对动保的服务能力。另外,快速推动规模化养殖和屠宰加工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我们要把全中国的养猪从平均的水平有很多不赚钱的要推到高效的养猪,最后也只有这种高效养猪的企业能够生存下去。所以,最重要的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是我们盈利的能力。
我调查了解了非常多的中国猪场,跟我们谈合作的很多,我们接触的也非常多。我觉得有10个规模养猪的真实需求,一是强烈的资本融资需求本融资需求;二是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三是高端联合育种体系;四是大数据时代生产管理体系;五是标准规范的财务信息管理;六是全方位的动态疾病诊断和防控;七是高效率的营销网络体系;八是性价比高的饲料和动保产品;九是全方位的风险管控能力,包括资金、市场、疾病和人才;十是养殖真正的成本管理能力,从猪苗的成本饲料的到成本、劳动力的成本、利息成本、宿舍的利用效率,到产供销的平衡。
上午一些媒体对我进行采访,也就是想了解国外和中国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差异。发展模式最大的差异是反向驱动的,美国、欧洲基本上是以屠宰场反向整合养猪企业。屠宰场的规模大了,他要求每批次的生产,要求养殖户的规模大,养殖户的规模大,他要的猪苗多,就要求种猪企业的规模大,美国基本上3000到6000头的种猪企业非常多,每一批次的生产基本上是4000头以上,一年能够供1万头以上的生猪交给一个屠宰场,一个屠宰场至少一天杀1万头,一年杀300多万头,他有300多个合同农户一年提供1万头猪以上,这样他才能够非常好地运转。中国的规模太小,所以屠宰场基本上是跟终端的用户契约非常少。山东这几年的鸡和鸭不一样,发展得非常快速,在快速地转型。但是我们整个生猪产业至少滞后家禽10年以上。山东的家禽产业链的整合最早从2000年那时候开始,这些年发展得非常快,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生猪产业链在未来的10年到15年,是一定要高度反向整合。现在中国的养殖、饲料、屠宰、加工、品牌肉还是非常分散的,这个是未来通过资本、通过资源整合所要进行的动作。
生猪全产业价值链整合有8个核心要素,一是要有联盟互联互通发展的心态;二是一定要扩大规模,没有规模是没有经济基础的;三是提升效率。四是降低各方面的成本;五是确保安全。现在消费者对肉蛋奶的安全隐患,导致整个产业受损非常大。但是痛定思痛,2008年的三聚氰胺所导致的三鹿奶粉的倒闭,现在整个奶牛整合规模比生猪要好得多,基本上是300头以上的奶牛农场,现在奶价非常好,奶制品企业也非常赚钱。中国有名的乳制品企业基本上不超过10家,从伊利、蒙牛到光明、三元,基本上不超过10家。六是强化品牌;七是面对真正的终端——养殖户和消费终端;八是必须要创造附加值。
互联网时代规模养猪核心元素。我这一年多在追踪种猪产业的发展、整合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体会,我在猪场最近待得比较多。我觉得有五个方面,一是养猪企业必须要构建自己的管理和技术体系。比如说正大最近面临很多的问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没有成型,人员流动非常好。二是标准化的模式建设。我们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非常有效的标准化模板。三是示范标杆。不管是我的客户还是我们自己的猪场。四是人才培养。中国所有的农牧企业在人才培养这一部分,跟外资企业相比目光还是比较短浅的,我们喜欢挖人、找人,但是不喜欢培养人。五是大范围快速复制推广模式,包括利用互联网的模式、互联网的手法、互联网的很多东西来快速传播我们的知识,包括养猪学院、现场的培训,包括怎么样把先进的技术利用起来。
规模养猪业成功的商业模式。我们编了一本《养猪创新发展模式集》,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包括示范的企业以及内容。主要有六种模式,一是垂直整合一条龙,这是中国未来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跟美国的Smithfield一样。目前在国内的正大、河南雏鹰、扬翔、唐人神集团合作。二是以温氏为代表做得非常好的,就是契约合同生产模式,公司提供猪苗、饲料、疫苗动保,技术支持与服务,统一回收销售。三是专业以种为主养猪生产模式。公司提供高效基因的种苗和技术基因支持。四是种养沼结合生态平衡养殖模式。五是智能化现代养殖。六是现代农业合作社模式。小型的农场到哪里去?我觉得有三个方向,一是做农业合作社,二是变成中型的家庭农场,也就是30头到500头母猪的,三是跟规模化企业进行契约的合同式生产。
关于中国品牌核心发展,有八个核心要素。一是有强大的财务体系融资支持。二是工业化的高标准设备和设施。三是智能化的生产管理体系。四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五是联盟发展的平台和分享机制。六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管理。七是综合服务体系。八是高端的同步育种。中国的育种体系整体来说,跟国外相比是做得比较落后的,因为育种体系花钱非常多、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生猪产业产供销不平衡的话,种猪产业要赚钱是很难的,种猪产业是一种承诺。
我们在做新的产业时有很多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我们设置了4G驱动未来,8S创造价值。4G是标准、要求、理念与效率;8S就是真正的服务,针对用户终端的服务,包括基因、动保、营养、金融、工程、管理、咨询、生产、信息等等,谁把服务做得最彻底,谁把服务做得最系统,谁把服务做得最深入,谁能够和终端养殖户产生更好的联动,分享我们这个产业链上的利益,那么我觉得是能够笑到最后的。8S创造价值做了8个方面,在我们外面有一本新的手册,大家可以详细去看。
大北农这几年做服务平台做得比较多,从2010年上市以后,每年我们饲料基本上成长50%,种猪产业去年投了3个多亿,未来的几年大概要投入50个亿左右,希望行业里有识之士跟我们一起谈合作,共同联盟、发展、分享、互联互通。在互联网时代,要快速地推动你的发展体系,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整合资本、资源和资讯,就必须跟优势企业结合,就必须利用时间的效率,就必须把心态放开。
所以,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规模养猪大体系建设,我整理了一下有以下10个方面。第一,整个生猪产业必须要做品牌体系建设。中国农贸产业品牌体系建设,这一部分投入是非常少的,我们在面临很多问题。二是技术体系建设。技术体系涉及到软件的部分——人才、涉及到管理的软件。三是生产管理体系。四是人力体系建设。我们很多养猪企业的人力系统是不太重视的,薪水比较低、流动性比较大、激励机制不强。五是服务体系,通过服务创造价值。六是激励体系。现代农牧业必须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高效地重视你的员工,高度地重视你的股东,把利益能够进行分享。七是合作体系。不管怎么说,在产业链上有分享共同价值的利益相关者,所以我们必须合作起来。过去你越封闭、越保守和越落后的,一定要有合作的心态。八是流程体系。从生产管理、各种技术指标和考核以及产供销,一定要有流程。九是融资体系。2014年一号文件随着土地的流转和转型,可能会涉及到非常多的国家对农业农村的金融体系。十是财务信息体系。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信息是可以赚钱的,谁掌握最先进的信息,谁能够把你的思维、理念、发展、目标、策略与更多地员工从中层到底层到基层的员工共同分享,让大家一起共同创造价值,才会有最美好的未来。在行业面临挑战的时候,大家要风雨同舟,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到未来的5年、10年这个行业的变化,这个行业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思维先行,但是我们的行动和战略要进行更多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