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0- 13 07: 47: 03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当前,我国奶业发展有四大怪象:进口牧草喂进口奶牛;天价原料奶;生产少、加工多;国产乳品下降、进口增加。对于中国奶业下一步发展,政府、奶协、专家、企业都进行过思考,提出了高产论;规模论;门槛论和南北论等各种理论。但是,我认为“优质乳工程是现代奶业革命,给人们带来思想、技术、产品和消费的变革。建立优质乳体系不但可保护我国的奶业,也能让进口乳制品暴露在阳光下,让牛奶还原出它本来的面目。”这是中国农科院王加启研究员在第八届长三角奶业大会上讲到的。
2007年至2015年,我国奶业消费增长缓慢,人均占有量一直没超过30kg,而同期进口乳制品年增长率超过30%,进口乳制品超过100万吨。这些说明不是中国消费者不喜欢消费牛奶,严重的制约因素还是行业自身内部的问题。虽然中国的经济在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奶产品的消费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为什么我国乳产品的消费停滞了,我们还要大量的进口乳制品?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进行系统性、深入性、细致性地思考,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国奶业发展四大怪象:
一、进口牧草喂进口奶牛
现在国内很多牧场习惯用进口牧草饲喂进口的奶牛,认为没有进口的牧草就无法养牛,无法搞好奶业生产。使用进口大豆、进口苜蓿饲喂进口奶牛,这和直接进口牛奶有何区别。
二、天价原料奶
2014年下半年到现在,国内部分地区原奶价格一直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倒奶杀牛现象。我们都希望奶价很高,大家有钱赚,这其实是短期效应。当我们的奶价上升时,我们认为乳品行业是最好时期、是朝阳行业,这实际上这是短视行为。中国人均国民产值2014年是6747美元,位居全球84位,和秘鲁南非不相上下。而美国是53101美元,新西兰是40481美元。我们的奶价比美国高1倍,比新西兰高1.5倍,如果还上涨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考虑13亿消费者是否能够消费起牛奶。我们收入比别人少10倍的情况下,奶价却比他们贵,这样的状况不可能持久。我们的成本为什么这么高?这值得我们思考。
三、生产少、加工多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奶牛产的奶少,但加工的奶却很多。这种现象很奇怪,值得分析。
四、国产乳品下降、进口增加
中国奶业还有一个怪象是国产乳品下降、进口却在增加,这也很不正常。如果一个国家行业生产能力有限,发展趋势会保持平稳,进口逐渐增加是因为人口和消费的增加,但不会大起大落。
这些问题告诉我们,无论是养牛者、加工者还是消费者,对奶业下一步的发展都要认真思考。政府、奶协、专家、企业都进行过思考,而且提出过很多理论,这些理论相互碰撞。
高产论:以色列13吨了,我们才5吨,我们要向13吨努力。实际上,对于中国而言,这条路走不通。当我们讨论单产低时,可能会说遗传育种、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不好,这些都难以改变。中国的奶业情况难以支撑每头牛单产13吨,这是我们面对的客观情况。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遗传育种、饲料资源利用,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技术的提高。有些条件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所以高产论只能是局部地区部分牧场的情况,不可能成为全国的普遍情况。
规模论:中国牧场规模现在越来越大,它本身没错。但是很多规模牧场靠吃环境这碗饭,留给我们下一代的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门槛论:有些地方提出了奶业门槛论,没有达到多少投资就不能发展奶业,认为目前中国奶业的门槛太低,人人都能养牛。我们看来,门槛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任何一个个体,只要能把牛养好,生产出合格的牛奶,都有资格去养牛,有资格去生产自己的产品。
南北论:在过去30年南北论一直误导着我们国家的奶业生产,造成了极其坏的结果。我国北方40% 的人口生产78%的鲜牛奶,南方60%的人口生产22%的牛奶。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南方不适合养奶牛。事实证明,奶牛养殖应随人口走。美国从西南到东南,从加利福尼亚到佛罗里达,他们从来没停止过对当地鲜奶的供应,只是生产方式不同。我们思想认识有问题,导致我们的生产布局出现问题。
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大家对奶业问题思想上的混乱。政府追求发展;企业追求更多盈利;资本追逐利润;国外企业想占领中国市场,偶尔还会不择手段;专家论调很多;协会有时跟专家有时跟企业,没有一定的思考和研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成立了国家奶业创新团队,我们团队骨干包括王加启、顾佳升、郑楠和张养东。2012年提出了优质乳,细化了优质乳工程。优质乳工程会引起4大变革:思想变革、技术变革、产品变革、消费变革。
优质乳工程是思想的革命
传统奶业是生产什么原料奶,就加工什么原料奶,加工厂加工什么产品,消费者就消费什么产品,消费者没有太多主动权,是被动的。因为过去是以生产为导向,不是以消费为导向。现在很多企业还保持着这种思维,在传统的奶业链条中挣扎,所以消费者没有消费信心。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奶业体系,建立优质乳工程。
“现代奶业体系”是一个思想的重大变革,是消费者处于顶端,消费者决定生产者、决定加工产品类型,而不是加工决定消费者。很多人仍然认为我们国家的奶业不行,是因为技术不行,这是极大的错误。我们国家好牛奶很多,但没有被加工好、利用好和消费好。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奶业转变到现代奶业体系。
回顾中国的奶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一是消费信心不足,二是产业链不平衡。我认为中国的原料奶质量不低,复原乳、过热牛奶问题都源于加工厂。很多加工厂消毒牛奶温度过高,甚至不知道自己加工厂生产线的消毒温度。但美国超市的牛奶在进入市场之前必须有一个标识:Grade A,没有这个标识就是违法的。美国1924年在优质乳条例“PMO”里公布这个标识,到现在已经有91年,修订了39版,“PMO”的重点是加工工艺,所以才会有“A级奶”。因此,超市里面的奶是不是优质奶是中国奶业有重大突破的关键。
优质乳工程是一场技术革命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来到了基因组学的时代。通过科学研究发现牛奶中存在的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其含量之低和种类之多,超乎了常人的想象。它们都是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质,而且它们对热都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化。过热处理导致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增加,如糠氨酸、羟甲基糠醛(HMF)等,已有研究证实其对小鼠和大鼠有毒害作用。当HMF在食品中的存在量超过1g/kg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欧盟要求巴氏奶糠氨酸小于8mg/100 g蛋白质,UHT奶乳果糖小于600mg/L。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方法,即生物标记物(糠氨酸和乳果糖)。糠氨酸和乳果糖是乳品标记物中最稳定的物质,所有乳产品都可以用生物标记物标识它们的状况,用来鉴别巴氏杀菌乳、过热乳和复原乳。
优质乳关键是是优质生乳、无还原、不过热。优质巴氏杀菌乳要求糠氨酸指标小于12 mg/100 g蛋白质,如果混有复原乳,糠氨酸指标大于12 mg/100 g蛋白质。
优质UHT灭菌乳、乳酸乳中的糠氨酸低于140 mg/100 g蛋白质,如果混有复原乳,糠氨酸会远远超过140 mg/100 g蛋白质。
总之,“优质乳工程”是“现代奶业革命”,给人们带来思想、技术、产品和消费的变革。因此,建立优质乳体系不但可保护我国的奶业,也能让进口乳制品暴露在阳光下,这是优质乳工程最大的意义,让牛奶还原出它本来的面目。(本文根据中国农科院研究员 王加启 在“第八届长三角奶业大会”现场讲课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