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04- 22 08: 41: 46 | 来源: 农民日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4月20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奶制品 生产稳步发展 产需缺口继续扩大
猪肉 消费增速放缓 供需趋于平稳
禽肉 规模化生产发力 市场保持供需平衡
牛羊肉 消费继续增长 供需总体偏紧
禽蛋 产量增速放缓 消费稳步增长
饲料 “饱和式增长”成为市场主基调
水产品 生产消费平稳增长 出口数量继续领先
稻米 能够实现自给 进口基本保持稳定
小麦 生产主动调优 产需基本平衡
玉米 短期供应充裕 中长期需求明显增加
棉花 生产布局调整加速 市场机制作用凸显
油料 生产稳定 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速放缓
大豆 生产保持稳定 进口增速放缓
奶制品
生产稳步发展产需缺口继续扩大
报告预测,未来10年,奶类生产继续稳步发展,但进口量仍将较快增长。
中国是奶业生产和进口大国,奶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奶制品进口量居世界首位。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奶产量恢复好于预期,液态奶进口增长最明显。奶产量同比增长5.5%,全年奶制品进口数量、进口金额分别为181.26万吨(折合原料奶1188.40万吨)和64.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93.7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3.9%和23.6%。其中,中国进口奶粉92.34万吨(折合原料奶738.72万吨),同比增长8.1%,液态奶进口32.89万吨,同比增长68.9%。
未来10年,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中国奶牛养殖进入关键转型期,规模化程度将继续较快提升。预计2024年,中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会达到65%,比2014年提高20个百分点。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将直接推动中国奶牛单产水平的提高。展望期间,中国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将提高0.9吨,2024年达到6.5吨。
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升,中国奶类产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20年,奶类产量为4397万吨,2024年达到4760万吨,展望期内平均增速为2.0%左右。受环境保护因素和资源短缺的制约,展望期间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有限。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发展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推进,奶制品消费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含乳饮料、冰淇淋、蛋糕等食品中奶制品消费量)继续增加,2024年或将达到39.56公斤,年均增速为2.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46.30公斤,年均增速为1.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7.60公斤,年均增速2.3%。预计2020年奶制品国内总消费为5661万吨,2024年为6303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为2.3%。
长期看,奶制品进口量总体仍将继续增加。在2013年和2014年度所谓的“奶荒”、国际市场低价等多重因素刺激下,近两年奶制品进口大幅增加,乳品加工企业积压严重。预计2015年奶粉进口量将有所下降,奶制品进口总量略降。但由于国内供需缺口长期存在,且呈明显扩大趋势,长期看奶制品进口量总体上仍将继续增加,鲜奶将是增长最快的奶制品。预计到2020年,中国奶制品进口总量(折合原料奶)达1304万吨,2024年达1603万吨,比2014增长34.9%。展望期间,奶制品进口量年均增长率预计为3.0%,明显小于过去10年年均15.5%的增幅。
未来的奶制品市场发展仍然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生育政策如何调整将直接影响新生婴儿数量,欧盟生产配额制取消可能改变世界奶制品供应格局,中国-澳大利亚新自由贸易协定、俄罗斯进口禁令取消等因素都影响未来奶制品市场。
猪肉
消费增速放缓供需趋于平稳
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比重将从2014年的66.4%降至2024年的64.9%,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将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导,到2024年其出栏比重将会达到60%以上。
报告预测,未来10年猪肉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3%和0.8%。2015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预计分别较上年增长1.0%和0.4%,分别为5760万吨和41.87公斤/人/年。预计2024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将分别达到6510万吨和45.24公斤/人/年。其中,中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15年的20.19公斤增至2024年的22.00公斤,年均增1.0%,低于2012~2014年均4.2%的增速。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分别从2015年的16.32公斤和23.23公斤增至2024年的17.92公斤和24.30公斤,年均增速分别为1.1%和0.5%;未来10年加工猪肉消费量预计年均增速3.3%,从2015年的990万吨增至2024年的1340万吨。
报告认为,尽管2015年下半年生猪供需面将显著改善,猪价总体将呈现涨势,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偏紧,但鉴于消费处于稳定状态,整体价格涨幅不会太大,全年生猪养殖将处于小幅盈利水平。从长期来看,活猪和猪肉价格总体将震荡上行。未来10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将在震荡中上涨,受规模化水平提高的影响,波动幅度将会显著减缓。
国际贸易方面,猪肉仍将保持一定进口量,出口则稳步增加。展望前期,进口量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短期来看,2015年猪肉进口量有望稳中有增,进口量将在59万吨左右。长期来看,受产能增速放缓影响,2019年以后猪肉进口量将保持在80万吨以上,2024年在100万吨左右,净进口量将由2014年的34万吨提高至2024年70万吨左右;出口方面,猪肉出口量将稳中有增。受俄罗斯开始重新从中国进口猪肉影响,未来猪肉出口量(含活猪折算猪肉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将保持在20万吨以上,2024年预计在30万吨左右。
禽肉
规模化生产发力市场保持供需平衡
报告预测,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禽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将是产业健康发展和适应以需求为导向新形势的重要保障。未来10年,中国禽肉生产和消费增速都将逐渐放缓,进口平稳,禽肉市场将继续保持供需平衡格局。
近年来,受生产成本高企、居民总体消费平淡等因素影响,中国禽肉产业进入调整期。产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预计近期保持基本稳定,远期将恢复增长态势。考虑到近5年全产业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未来生产继续快速扩张的可能性降低。土地、水、饲料资源短缺,生产成本高企也给产业扩张带来约束。报告认为,未来10年禽肉产量年均增速将下降为1.9%,比过去10年降低1.5个百分点。
未来10年,禽肉产业生产方式将加快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2013年,中国出栏2000只以上及1万只以上的肉鸡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85.6%和71.9%,超过100万只的大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达到12%。未来,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将涌现出更多的肉鸡自养自宰一体化龙头企业。
高附加值的禽产品生产将会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禽肉深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未来肉禽企业将更加注重品牌化发展,开发多种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发展,禽肉消费将继续增加。长远看,新增城镇化人口和农村居民都是禽肉消费增加的主要潜力。从消费结构看,未来冰鲜禽和加工制品将会成为消费的主流产品。但受制于食物消费需求多元化,禽肉消费增速会受到制约,未来10年中国禽肉消费超过猪肉的可能性不大。总的看,未来10年禽肉消费稳步增加,2024年人均占有量有望达到14.6公斤,年均增长1.3%,比过去10年的年均增速下降1.6个百分点。
未来10年,中国禽肉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目前中国禽肉贸易量仅为50万吨左右,占全球禽肉贸易量的比重不足5%。未来10年,预计中国的禽肉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到2024年进口规模将保持在60万吨以内,出口有扩大的可能,特别是对中亚地区的出口量会小幅增加。
牛羊肉
消费继续增长供需总体偏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牛羊肉消费人群和消费量均增加,消费整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但受饲养周期、生产成本、发展方式转型和疫病多发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牛羊肉供给偏紧的趋势将继续存在。
未来,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牛羊肉生产将稳步增长。在市场价格和国家扶持政策的拉动下,牛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将大幅提高,预计2015年牛羊肉产量较2014年分别增长3.1%和3.7%;2020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84万吨和509万吨;2024年牛肉产量达82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1.9%;羊肉产量达548万吨左右,年均增长2.5%。
预计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速放缓。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消费习惯、肉类价格等因素,预计未来中国牛羊肉消费继续增加,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消费呈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牛肉、羊肉消费量分别为823万吨和537万吨,2024年分别为877万吨和577万吨,比2014年分别增长22.3%和26.8%。
牛羊肉消费量虽有增加,但预计增速逐年放缓。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选择多元化,预期牛羊肉消费增速将下降。预计未来10年中国牛羊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和2.4%,均低于过去10年。
中国牛羊肉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未来10年,考虑我国国内牛羊产业发展速度和国际市场供给能力,预计到2024年中国牛肉供需缺口在50万吨左右,羊肉供需缺口在30万吨左右。未来牛肉进口呈继续增加趋势,羊肉进口稳定。
报告指出,未来10年,牛羊肉仍将处于供给偏紧状态,受此影响,牛羊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不排除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但涨幅趋缓。另外,牛羊肉供需水平还受疫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政策等影响,国内阶段性、区域性供需不平衡。
禽蛋
产量增速放缓 消费稳步增长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禽蛋生产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产量稳步增加,增速有所放缓,禽蛋消费稳步增长,价格波动上涨,进出口贸易基本稳定;成本波动、政策变化、科技创新进程、风险规避手段等不确定性依旧存在。
过去30年,中国禽蛋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产量年均增长率达6.5%。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禽蛋生产国,占世界禽蛋产量的40%左右。2014年全国禽蛋产量2894.0万吨,同比增长0.6%,为近5年来较低增速。据测算,2014年禽蛋总消费量2880.0万吨,同比增长1.0%。由于国际蛋价上涨,2014年中国禽蛋出口快速增长,禽蛋出口量94582.7吨,同比增长1.4%;全年禽蛋贸易顺差达到1.89亿美元,同比增长7.8%。
未来10年,受益于家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国禽蛋产量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受环境保护、市场发展等因素制约,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蛋鸡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禽蛋产量增速将放缓。预计2015年,禽蛋产量同比增长0.9%,到2024年达3210.6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相比过去10年年均增速略有放缓。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禽蛋消费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5年禽蛋总消费为2906.5万吨,同比增长0.9%,2024年为3195.8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其中,禽蛋加工消费515.7万吨,年均增速1.5%,显著高于总消费增速。人均消费量缓慢增长,城乡差距依旧明显。展望期内,城乡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年均增长0.7%,增长缓慢,到2024年达到17.1公斤/人;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9.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2.5公斤,城乡间差距依旧明显。
禽蛋贸易继续保持顺差格局。出口量10万吨左右,出口市场仍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
报告指出,家禽生产资源环境、相关产业政策、科技水平、家禽饲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影响禽蛋产业发展。
饲料
“饱和式增长”成为市场主基调
中国饲料工业已跨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饱和式增长”或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饲料市场的主基调。
饲料是人饲养的所有动物的食物总称,按营养成分可以分为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
未来,中国饲料产量将缓慢增长。预计2015年为19835万吨,2020年增至21430万吨,2024年达22706万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5%,显著低于过去10年7.3%的年均增速。预计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配合饲料,展望期末将达到19559万吨,约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86.1%,年均增幅为1.7%。反刍动物饲料和水产饲料优势将突显,2024年产量预计将增长至1286万吨和2416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4.9%和2.6%,明显高于猪饲料、肉禽饲料和蛋禽饲料同期的发展速度。
中国饲料消费将稳步增长。2015年中国工业化饲料总使用量预计为19679万吨,较2014年增长1.3%,2020年将达到21094万吨,2024年总使用量预计将增至22905万吨,较基期增长19.7%。中国饲料总需求的年均增长率预计仅为1.7%,与过去10年6.6%的年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饲料转化率的提高以及畜牧饲养结构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饲料消耗;同时,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中国工业化饲料结余量在展望期间总体呈上升态势。
中国饲料产品价格将温和上涨。未来10年,受资源约束、人工成本、物价水平等支撑上涨因素影响,中国饲料产品成本持续上涨可能性较大。预计2015年国内育肥猪、肉鸡和蛋鸡配合饲料的市场平均价格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27元、3.36元和3.09元;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50元、3.55元和3.28元,2024年将进一步上涨至每公斤3.60元、3.73元和3.43元,较基期涨幅分别为11.1%、12.0%和12.0%。
未来10年,饲料产业发展将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新常态将对饲料工业利润产生挤压,饲料粮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突发事件及非传统风险因素冲击等。
水产品
生产消费平稳增长出口数量继续领先
报告预测,未来10年,随着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国水产品供给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水产品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也会不断扩大,中国将继续保持水产品出口领导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2014年中国水产品产量6461万吨,同比增长4.7%,批发价格上涨3.5%,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贸易顺差增长7.6%。在生态优先、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下,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水产品特别是养殖产品产量将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未来10年,中国水产品产量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受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增速总体放缓。2015年产量预计为6643万吨,2020年达到约7300万吨后,受资源环境约束,增速逐渐下降,2024年达到7700万吨左右,展望期内年均增长率约1.8%。主要增产潜力仍来自于水产养殖业,预计2024年水产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接近78%,但随着自然资源承载压力加大以及用工成本上升,水产养殖业规模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预计未来10年,水产养殖年均增速2.4%左右,2015年水产养殖产量4900万吨,2020年有望达到5600万吨,2024年接近6000万吨。
未来10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继续增加,但增速放缓。2015年包含户外消费在内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预计为19.8公斤,2024年将达到23.9公斤,年均增速2.3%。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水产品消费呈现由城市向农村地区扩散的状态,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城镇居民。2024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预计将达到30.1公斤,年均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12.8公斤,年均增长2.4%。
未来10年,水产品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受国内渔业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等不利因素影响,增速将有所下降。预计2015年水产品出口总量超过430万吨,未来10年年均增幅约2.6%,2024年达到540万吨左右。进口增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未来10年,中国水产品的进口增长潜力将主要来自于可直接食用水产品,2015~2024年,水产品进口增速预计在2.8%左右。展望初期,受消费习惯等因素制约,食用水产品进口规模不会过快增长,但随着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食用水产品进口可能逐步增加,净进口量或企稳回升,预计2024年水产品净进口量26万吨左右。
稻米
能够实现自给进口基本保持稳定
报告指出,目前稻谷是中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稻谷产量于2011年突破2亿吨之后,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643万吨;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稳中有涨;中国稻米贸易总体为净进口。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产量将保持稳定,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具体而言,水稻种植面积会保持稳中略减的趋势,单产持续提高。2020年,稻谷种植面积将减少到4.46亿亩(2975万公顷),单产将提高到461公斤/亩(6912公斤/公顷),总产量将达到20560万吨。2024年,稻谷种植面积将减少到4.43亿亩(2955万公顷),单产将提高到464公斤/亩(6955公斤/公顷),总产量将达到20650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消费量将保持增长。展望期间,口粮消费保持增长,加工消费略增,种子消费和损耗略减,消费总量增加。预计2024年大米国内消费总量14476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谷和大米价格总体将保持稳中有涨态势。
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大米贸易伙伴有限,进口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24年中国大米进口320万吨左右,比2014年增加60多万吨,进口虽有增加但幅度不大。
报告也提到一些影响稻米生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是水资源、耕地、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因素。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总量短缺,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也使得极端天气造成旱涝灾害难以控制。展望期间,适逢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深入推进,在地下水开采较重的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和南方重金属重度污染区,水稻种植面积有望得到合理控制。二是农产品价格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政策因素。稻谷托市政策将有可能进一步改革,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使用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方向,稻谷生产支持政策和价格托市政策都有可能改革。货币政策调控将更为精细化,大米加工领域将迎来一轮优化整合,从而会对大米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大米出口国政策和汇率等贸易因素。以泰国为代表的传统大米出口国积极去库存化,越南作为后来居上的出口国正在酝酿收储政策,也会对世界大米市场产生影响。当前,美国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汇率也连续下跌,这将导致以美元标价的粮食在名义上价格相对降低。此外,还有消费结构升级等其他因素。
小麦
生产主动调优产需基本平衡
报告预测,未来10年,我国小麦生产受水土等农业资源环境制约,生产区域将有所调整。
报告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将主动调减,2024年预计为3.52亿亩(2348万公顷),但单产进一步提高,预计2024年将达到367公斤/亩(5506千克/公顷),比2014年增加18公斤/亩(262千克/公顷)。小麦产量继续增长,预计2024年将达到12931万吨,比2014年增长2.5%。
在消费方面,报告预测未来10年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2024年小麦总消费量将增至13195万吨,年均增长0.6%。其中,受人口持续增长带动,小麦口粮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4年将达到8877万吨,年均递增约0.5%,在小麦总消费中的比重保持在67%左右;随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麦饲料用粮消费增幅下降,预计2024年小麦饲料消费量约为1833万吨,占小麦总消费量的比例将接近14%;随着食品工业持续发展,小麦加工消费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539万吨,年均增长约1.3%,占小麦总消费量的比例约为11.7%;随着播种和栽培技术进步,未来小麦种用消费量略减,预计将从2014年的459万吨略降至2024年的448万吨,年均降幅0.2%;随着烘干和仓储设施的改进,小麦损失率下降,预计2024年约为498万吨,比2014年下降1.4%。
在贸易方面,报告预测未来10年小麦进口基本保持稳定。短期内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国经济表现相对强劲,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承压,而国内价格将保持整体稳定,国际小麦价格将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预计2024年我国小麦进口将达到280万吨左右,比2014年增加180万吨。由于中国小麦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优势不明显,展望期内每年小麦的出口量将在20万吨左右,未来中国小麦贸易仍将维持净进口格局。
玉米
短期供应充裕中长期需求明显增加
报告分析,2014年,国内玉米面积继续稳中有升,全年玉米播种面积为5.56亿亩,同比增长2.1%;但干旱对玉米单产造成一定影响,单位面积产量388公斤/亩,同比下降3.3%;总产21567.3万吨,同比下降1.3%,仅次于历史最高的2013年,仍为丰收年。消费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玉米深加工产品下游需求不足,工业消费同比下降。饲料消费由于消费需求不旺、疫病、消费替代等因素影响相对低迷,增速明显放缓。食用消费和种用消费基本稳定,估计全年玉米国内总消费1.95亿吨,同比下降1.3%。
报告预测,未来10年,玉米种植效益仍将好于大豆、杂粮等竞争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仍将可能继续增加。但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矛盾将日益突出,决定了玉米面积增长空间越来越小,今后玉米面积增幅将明显放缓。同时,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深松、秸秆还田等一大批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品种改良、高产创建等增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玉米单产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今后玉米增产将主要来源于单产提高。预计2015年玉米面积稳中略增,若气候正常,产量将略有增长。未来10年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将基本稳定,单产年均增长1.2%,总产量年均增长1.3%。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加上人口增长,未来10年,农村居民对畜水产品消费需求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玉米饲用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在经济增长及市场需求推动下,深加工玉米用量将恢复增长,但增速较上个10年明显放缓。食用消费和种用消费基本稳定。预计未来10年,国内玉米总消费量年均增速为3.1%。玉米进口总体呈扩大趋势,国内外价差明显将是进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国内较为宽松的供求格局将对进口形成抑制,加上关税配额管理机制的作用,玉米进口难以突破720万吨的配额数量。
报告认为,未来10年玉米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随着气候变暖和极端异常天气频繁发生,玉米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增大。美国燃料乙醇消耗玉米是否会出现新变化,将对未来国际玉米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波及国内市场。国际大豆等其他大宗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国际玉米市场。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原油价格走势、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等也会影响国际玉米价格走势及中国玉米进口形势,进而对国内玉米市场产生影响。
棉花
生产布局调整加速市场机制作用凸显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将会下降,未来棉花生产布局将向新疆集中,内地棉区将明显萎缩。2024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预计为5346万亩,比2014年下降15.5%;产量为565.2万吨,比2014年下降13.0%;国内棉花消费受纺织品出口增长受限、棉花替代品不断改进影响,难以恢复到千万吨的水平,展望期内中国棉花消费量预计将从837万吨缓慢缩减至823.7万吨,减少1.6%;国内棉花市场调控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未来棉花进口仍将保持较稳定的规模,预计到2024年中国棉花进口规模为208万吨,比2014年下降14.8%;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棉花价格将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国内棉花价格将与国际棉花价格保持紧密关系。
报告认为,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目标价格水平的调整对新疆植棉面积的增减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内地省份的补贴水平和补贴方式对长江、黄河棉区的植棉面积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技术因素的不确定性。机采棉推广的速度和范围将对未来中国棉花产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涤纶短纤、黏胶短纤对棉花的替代。四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抗虫棉的应用为中国棉花产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产量、改良品质、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等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进步和成果应用,但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速度取决于多条件的集成作用,这些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五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城镇化推进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等是影响未来棉花产量、品质的重要的不确定因素。未来城镇化推进和资源环境对中国棉花生产与消费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油料
生产稳定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速放缓
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油料油脂行业出现油料进口量大幅增加、油脂进减出增、国内外价格持续倒挂的新特点。预计未来10年,油料(含大豆)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单产稳步提高,产量稳定增加。随着油料价格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农户种植大豆、花生、油菜等主要油料的积极性稳定。木本油料在国家支持下预计种植面积稳中略增,但受耕地资源约束,增长空间将有限。预计2024年大豆、油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815万亩(721万公顷)、11550万亩(770万公顷)和7350万亩(490万公顷),较2012~2014年基期分别增长5.3%、2.7%和6.7%。目前我国油料单产水平与世界油料主产国相比还有增长空间,通过在培育选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应用及田间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改进,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油料单产水平。预计2024年,大豆、油菜籽、花生单产水平将分别达到133公斤/亩(1989公斤/公顷)、134公斤/亩(2010公斤/公顷)和260公斤/亩(3900公斤/公顷),较2012~2014年基期分别增加9.9%、5.3%和7.1%。由于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单产稳步提升,未来10年油料总产量将稳中有增,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稳定增加。预计2024年,油料(含大豆)产量达5443万吨,较2012~2014年基期增15.1%,其中大豆、油菜籽、花生产量分别达到1434万吨、1558万吨和1910万吨,较2012~2014年基期分别增15.6%、8.8%和14.2%;2024年国产油料压榨食用植物油将达1115万吨,较2012~2014年基期增加83万吨,增幅8.0%。
在食用植物油消费方面,消费量稳中略增,但增速放缓,结构逐渐升级。未来10年,受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及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中国油料以及食用植物油消费将呈稳中有增态势。但受健康饮食理念和“反浪费”活动影响,未来餐饮用油消费增速有望放缓。展望期内,中国国内食用植物油总消费量年均增速0.5%,远低于2010~2014年间5%以上的年均增速,预计2024年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达到3300万吨左右。同时,预测食用植物油消费将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消费结构也将逐步升级。据测算,2012~2014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中,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分别约占44%、24%、16%和8%。未来随着人们对消费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进一步严格执行食用植物油质量标准,棕榈油作为餐饮业和工业用油的搀兑油品,比重将有所下降;菜籽油和花生油的消费比重将略增;受国内玉米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玉米油产量不断增加,消费预计也将逐渐增加;茶籽油等木本油料压榨食用植物油有望受到更多关注;豆油将继续作为食用植物油消费的最大品种。预计2024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中,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玉米油所占比重分别为50%、25%、7%、9%、2%。
大豆
生产保持稳定进口增速放缓
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659万公顷,较上年下降3.0%,连续第5年下降。但由于天气状况良好,部分地区单产提高明显,预计产量将达到1220万吨,较上年增产2.1%。全年大豆价格比较稳定,黑龙江国产大豆价格在1.95元/斤~2.1元/斤内波动,山东地区国产大豆入厂价在2.34元/斤~2.5元/斤内波动。全球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国际大豆价格较大幅度下跌,国内外价差一度达到1.40元/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大豆进口达到7140万吨,较上年增长12.7%;国内大豆消费8339万吨,较上年增长2.36%。
报告预测,随着国家“三农”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等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未来10年,大豆生产将逐步稳定、产量略有增加。2024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将达到721万公顷,比2015年增长12.5%,年均增长1.2%。大豆单产有望通过培育选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以及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得到提高。大豆产量将稳中有增,预计2024年将达到1434万吨,比2015年增长21.7%,年均增长1.9%。
受国内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我国大豆消费仍将增长,预计2024年消费大豆9671万吨,比2015年增长12.7%,年均增长1.2%,明显低于2005~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7.1%的水平。大豆压榨消费将稳步增加,预计2024年达到8542万吨,年均增长率1.3%。食用消费将稳步增加,其中大豆直接食用将减少,而传统豆制品以及大豆蛋白、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等新兴大豆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明显增加,预计2024年食用消费达到968万吨,年均增长率0.7%。受耕地资源约束,国产大豆产量增长有限,但需求仍然刚性增长,未来10年我国大豆进口仍将稳步增长,预计2024年大豆进口8266万吨,比2015年增长14.4%,年均增长率1.3%;大豆出口将保持在30万吨以内,预计2024年出口29万吨,比2015年增长26.1%,年均增长率2.3%。
报告强调,从近期来看,全球大豆供需基本面进一步宽松,对我国国产大豆价格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国内大豆价格将易跌难涨。但从长期来看,国内大豆产业有望深度调整,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有望形成“两种商品、两种市场”的运行格局,目标价格改革后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这都将有利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大豆价格可能将逐步企稳回升。
报告还指出,未来大豆产业的发展还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制约。世界经济总体形势、极端天气(如厄尔尼诺)、国外生物质能源扶持政策和国内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原油价格变化等因素,均将对于大豆供需和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