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06- 18 07: 21: 31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茌平县博平镇是国家级重点镇、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近年来,该镇按照“规模养殖,安全防控,延伸产业链”的原则,大力推进肉羊、生猪、奶牛和獭兔等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全镇畜牧业呈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目前,全镇大牲畜规模养殖场达280余处,畜牧产业实现经济总收入1.1亿元。
特色养殖成产业“名片”
在博平镇大桑村,笔者见到了拥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称号的茌平双运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桑卫华。他告诉笔者,大桑村有几十年兔皮收购与加工的历史,河北大营、尚村,临沂等地皮草商云集,对活跃市场、拉动獭兔养殖业极为有利。“父亲曾从事皮草行业,我与父亲外出收购獭兔皮时,多次碰上质量不称心的时候,后来我想,既然外面买的不称心,那就自己培育出高品质的獭兔。”桑卫华说,在这一想法的推动下,双运农牧业养殖合作社于2011年12月应运而生,正式挂牌成立。
桑卫华告诉笔者,合作社选育的獭兔品种绒毛密、无枪毛、毛尖平整、顺滑、有光泽,优质獭兔皮占90%以上,备受皮草商欢迎,是当今市场最流行和畅销的产品。
黑猪肉的价格要比普通猪肉高出两倍多,仍走俏市场。博平镇“水城名猪”特色黑猪养殖基地经理连峰告诉笔者:“2008年春节,我回到农村老家过年,吃了一顿亲戚家自己养的原生态猪肉。这顿饭不但让我找到小时候那种久违的肉味,也让我认准了生态养殖这一朝阳行业。”
据连峰介绍,他的猪实行放养,饲料全部采用纯杂粮,搭配野菜及黑麦草、紫云英等中草药,不添加任何抗生素、生长激素等,饲料配制有利于生猪健康,有利于消化吸收,有助于肉品质的提高。“传统的集中饲养一般经过饲料催肥的过程,见效快,周期短,一般3个月出栏,体重可达到300斤,但这种养殖完全是满足温饱型食用。而生态养殖,就要完全达到无公害、无污染,这种养殖大体需要10-12个月才能出栏,体重也只能达到200斤左右。”
“獭兔、黑猪已经成为博平镇对外宣传的地域‘名牌’,由此可见特色养殖对于镇域畜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镇畜牧兽医站站长齐维让说,“在特色畜牧的推动下,目前,我镇建成国家级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1处,农业部批准的茌平县碱刘永盛生态化养殖场1处,市级规模养殖场1处,市级示范养殖场3处,县级示范养殖场5处。”
延长产业链条促增收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博平镇并不满足于仅在养殖上作文章,而是鼓励企业家们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利益最大化。
桑卫华对此颇有同感。他告诉笔者,当前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虽然特色养殖保住了一部分市场,但是如果仅凭借单纯的养殖就想走出“泥潭”,仍然是件困难的事。“除养殖场外,我的屠宰厂现有员工20余人,日宰杀獭兔1.5万只,另建有贮存6000吨的冷库一座,以及皮草加工厂一处,主要兔产品有兔头、兔肉、兔肝、兔宝、种兔、兔皮、皮草服饰,部分产品已出口海外。”桑卫华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兔皮挣不了钱,我靠兔肉赚钱,兔肉赚不了钱,我靠冷库赚钱,在当前的形势下,产业链条的拉伸无疑为我渡过这一难关提供了保障,也让我的社员吃下了定心丸。”
以各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技术,广泛带动和发展规模养殖户、专业养殖村,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同时,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为养殖场发放全镇生猪补贴100多万元,进一步巩固提高已建养殖场养殖水平,加大棚圈舍改造、粪污无害化处理、饲草料加工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引繁结合”措施积极投畜补栏。按照“规模养殖,安全防控,延伸产业链”的原则,大力推进肉羊、生猪、奶牛和獭兔等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全镇畜牧业呈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目前,全镇大牲畜规模养殖场达280余处,畜牧产业实现经济总收入1.1亿元。
孙亚飞 胡晨阳 谢会明 王兆锋
实施“过腹还田”保生态
传统养殖业污染被冠以“农业污染中最为重要的构成之一”的恶名,特别是畜禽粪便成为令多地百姓头疼的难题。这一难题,在博平镇得到解决。
在大桑奶牛养殖场,工作人员将一大车草料拉进了奶牛饲养区。养殖场场主桑本德告诉笔者,在博平镇政府的指导下,养牛场自2014年投资建成以来,所用草料全部用玉米秸青贮饲料,年秸秆青贮饲料1.45万吨。“奶牛吃的好,才能产出好奶来。有些奶牛场见如今的市场不好,就往饲料里掺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反而对牛的健康不利,最后被逼到卖牛的地步。”桑本德说。
同样以秸秆作为饲料原料的,还有双运农牧业养殖合作社,该社的兔场秸秆颗粒饲料用量达1.96万吨。
“通过鼓励饲养企业使用秸秆,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通过牲畜粪便,实现过腹还田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