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险要发展 创新是关键
2015- 07- 31 07: 15: 24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日前,由河北省保险学会和河北经贸大学农业保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加快农业保险创新发展,助力河北农业绿色崛起”主题会议上,来自河北省保险业的专家、学者代表,以及河北省24家财险公司负责人对河北农险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据了解,今年前5月,河北省已有11.8万户次农户受益于农业保险,获赔2.1亿元。截至目前,河北省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县域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年参保农户达到1200多万户次,农险产品已成为促农增收减损的重要保障。
  针对优势特色农作物开发新产品
  河北经贸大学农业保险研究所所长冯文丽认为,河北省农业保险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与农民的需要还有差距,覆盖面还有待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有玉米、小麦、棉花、花生、马铃薯、大豆、水稻、油菜、糖料作物、森林保险、设施农业、能繁母猪、奶牛和育肥猪等14种。但是在特色农作物方面的保险产品还较缺乏。为此,可以针对优势特色农作物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比如,对阜平大枣、深州蜜桃、迁西板栗、赵县雪花梨等已经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的特色农产品的保险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各自特点设计适宜的险种。
  “河北省农业保险品种较为单一,保特色、保产量、保价格、保收入的产品种类还较少,急需在产品种类、服务水平上加快创新步伐。”河北保监局局长赵庆晗介绍,今年河北省将大幅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在阜平县推进农业保险全覆盖,推动原料奶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向日葵保险试点等新险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畜牧业产值1952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占全国畜牧业产值十二分之一,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1.2%;奶类产量496万吨,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总产量的八分之一;禽蛋产量363万吨,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总产量的八分之一;肉类产量468吨,位居全国第四位,占全国总产量的十九分之一。省农业厅副厅长张强指出,数据表明河北省的畜牧业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力。持续推进畜牧业政策性保险的发展,可从防范价格风险、形成工作合力、完善运作机制、扩展保险畜种等方面不断创新。
  创新防范价格风险,探索推行生猪、生鲜乳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提高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创新保险业务与畜牧业工作上的联动,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勘查理赔相挂钩的联动机制,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置条件,将保险查勘与病死猪定点清收、转运相结合,简化保险理赔流程,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养殖户主动将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创新保险与产业化发展融合,探索形成“多方合作+保险”机制,建立“多方合作”风险保障金,建立养殖场户、饲料企业、加工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体,实现保险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利益的一体化。创新保险畜种,探索开展肉牛、肉羊、肉鸡、蛋鸡、肉鸭、肉兔等畜禽政策性保险。
  农险补贴应减少县级财政负担
  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中央、省、市、县财政给予农户补贴。河北省的县级财政一般担负着5%-30%的农险保费补贴的配套任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保险覆盖面越大,县级财政的补贴负担就越沉重。另一方面,如果县级财力匮乏,则直接限制农业保险的承保面积和覆盖率。
  冯文丽认为,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提出,“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但此政策至今未实施。她建议在河北省开展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的试点。
  “河北省养殖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紧张,难以配足补贴资金。一方面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畜牧业保险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直接造成赔款延时,损害了养殖户切身利益。”张强指出。
  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学刚提出,应创新农险补贴模式,保费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全额承担,不再要求市、县财政配套补贴和农户缴费。对地方特色农产品,探索以地方财政保费补贴和农户缴费为主,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予以补贴的补贴模式。创新财政保费资金划拨方式,试点“年初预拨,年末结算”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