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以草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
2016- 11- 30 09: 15: 05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近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做大草产业、做强草食畜牧业。这既是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领域,也是该区域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牧草产业不可或缺
  《指导意见》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战略定位做出了明确论述,即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继牧区天然草原之后的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指出了该区域发展的困境,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从调研情况看,种植结构单一,玉米“一粮独大”,草业生产经营体系不健全,用于种植优质饲草料的土地有限,对草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都不完善,饲草产品销售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畜禽养殖饲草料资源不足;种养脱节,一些地方草场持续超载过牧,导致植被盖度下降、退化沙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减弱;一些地方连续多年种植一种作物,土壤养分失调、耕地质量下降。可以说,区域功能与发展现状极不匹配。
  为此,《意见》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做出了战略调整。在发展思路上,明确提出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推进减粮、增饲、强牧的顶层设计。在发展方式上,秉承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坚持种养结合、草畜一体等基本原则,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发展休养生息农业。发展重点明确了减粮、增饲、强牧的推进举措。
  这一系列发展路径的设计,无一不与牧草产业息息相关。减粮的目的是为牧草种植“腾地”,强牧、种养结合、草畜一体更是需要牧草的强力支撑。事实上,牧草是草食畜禽的“主粮”,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农牧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环节。
  发展草牧业彰显区域本色
  北方农牧交错带属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的特点是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生态十分脆弱,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本国半干旱区的保护工作,对开垦土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我国一些科研院所也在农牧交错带设立了科研站点。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理想利用模式是:在天然草地上合理放牧,在居民点周边等适宜地带种植多年生牧草或一年生饲草料作物,在河谷等适宜地带开垦建设高标准农田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特色林果等,形成以草牧业为主,粮食产业为辅,特色小杂粮、蔬菜、林果等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和产品结构。
  牧草根系发达,保水固土能力强,通过种植牧草,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实施牧草与其他作物的合理轮作或间作,可有效培肥土壤,显著改良土壤生态环境,这已得到严格的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推动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农牧结合、草畜一体化,形成生产闭环,构建出更为稳定和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持续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意见》提出减粮食、扩饲草,建基地、促研发,加强改良、增牛稳羊等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的发展方略,必将切实推动交错带重现本色,担当起国家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与使命。
  为此,《意见》明确鼓励在降水300毫米以下地区种草、300-400毫米之间草灌结合的种植模式,改造景观、开发休闲功能。同时继续并全面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其目标是基本建立“投入减量、生产清洁、资源节约、循环再生”发展新模式,形成蓝天白云相连、绿草果树相映、黑白花牛群相间的生产生态新景观。
  草牧业能撑起大民生
  《意见》紧扣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要求,提出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基本构建草食畜牧业全产业链,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自畜牧业和饲草产业的比重超过50%。可以看出,发展草牧业是实现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一方面,北方农牧交错带是连接农业种植区和草原生态区的过渡地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适宜种植优质牧草和加工干草产品。由于种草养畜是对植物全株营养体的利用,发展牧草产业顺应了区域资源禀赋特性,能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持续优化,对牛羊肉等草食畜禽产品消费持续增强,发展草食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因地制宜谋篇布局,充分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资源,草牧业完全能撑起大民生。
  为此,《意见》做出了“立草为业”的制度安排:一是确立了草产业发展途径。减粮增草,调减籽粒玉米500万亩以上,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同时强调利用现有耕地,发展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扩大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此外,在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地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三大区域的生产力布局上,《意见》也作出了详尽的部署,旨在确立草产业发展途径,抓好落实。通过不断壮大牧草产业,将粮经饲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到4:3:3左右。二是明确了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向。增牛稳羊,突出发展奶牛,稳定发展肉牛肉羊。明确要求以牧草种植基地或人工放牧场为依托,以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为重点做强奶业,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改造,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支持发展肉牛肉羊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人工放牧场,扩大基础母牛的养殖;加强绒毛用羊及马、驴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开发利用,打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高端肉制品和乳制品。
  总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与地的矛盾,发展的直接问题是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按照适合本地特点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展农牧业。解决农牧交错带的发展问题,从当前看,要加快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玉米产能和库存,增加饲草料、小杂粮、特色林果供给,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补齐生态保护建设这一短板;从长远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合理确定人口、产业发展规模,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 王明利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