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产业链风险的破解之路
2017- 05- 08 13: 58: 26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前几年的“火箭蛋”不仅刺激了业内企业扩大规模,而且吸引了业外资本大举进入蛋鸡产业,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导致蛋价剧烈波动,产业链各类风险逐步凸显。2017年鸡蛋价格屡创新低、蛋鸡企业频频亏损就是典型例子。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蛋鸡行业,如何有效控制风险,近期,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皓,发表《中国蛋鸡行业风险防控——智慧蛋鸡在中国》主题演讲,用峪口禽业40年的养殖经历和他本人31年的亲身经验,解读中国蛋鸡的未来之路。

  一、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是多元化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在鸡蛋消费方面有一大不同就是多元消费。在中国市场,褐壳蛋占58%、粉壳占40%,白壳蛋占1%,绿壳蛋占1%;而美国市场白壳蛋占95%,褐壳蛋仅占5%。

  二、中国蛋鸡养殖的特点是四个密集

  1、养殖密集:在很小的区域内养成千上万,甚至几万只鸡不是闹着玩的。

  2、资金密集:一只鸡养到160天,饲料产蛋收支基本平衡,这时累计需要投资150元,那么1万鸡就需要150万,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

  3、技术密集:防疫、管理、配料没有一项不是专业人士能干好的,需要专业的团队。

  4、经验密集:啥时间该上鸡,啥时间该卖鸡,需要经验;与饲料、疫苗厂家业务员、买鸡的、拉蛋的要天天打交道,也需要经验的积累。

  三、中国蛋鸡产业所面临的风险:

  蛋鸡是一个生命,是一个小的活的机器,一生经历500天,不能出一丁点儿差错。

  中国蛋鸡产业面临着几大风险:

  1、规模风险:养殖户分散而小,5万只以下养殖户存栏所占的比例达到91.8%。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小规模的生命力,大规模的风险性。(见表1)

  

  2、经营风险:生产、经营效率偏低,三年一个行业周期,盈利水平不稳定。2016年每斤鸡蛋平均盈利 0.48元,而在2014年每斤鸡蛋平均盈利 0.88元。而今年上半年又面临巨额亏损。(见表2)

  

  四、规模化是方向,但需看清并掌控风险

  孙皓说:我不反对规模化养鸡,并且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但要看清楚风险。

  中国蛋鸡行业,在上世纪70年代,就是从大规模国有养鸡开始。但在80年代与农民的养鸡竞争中纷纷倒闭。农民的算账方法跟规模场不一样,他的成本是完全以鸡为基础算的,其他的都不算,你的成本3.2,他的2.8、2.6就够了。并且挣钱就干,不挣钱就“逃”。因此,大场的成本风险要想清楚。

  在中国,规模化养鸡一定要考虑的因素:

  1、整体环境条件:面临环保压力、融资成本等,千万不要被某些集团利益给绑架了。

  2、管理水平现状:大规模鸡群一定要精心呵护,需要配套的管理人员来实施。我国在1997年培养了第一批养鸡管理人才,第二批规模养殖是从德清源、韩伟开始的。但这些人才不足以支撑这么多规模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疫情风险高,谁说了也不算:流感、传支、滑液囊等仍然是制约我们行业盈利与发展的关键。

  特别是在未来三至五年甚至十年,卖壳蛋鲜蛋还要与老百姓竞争(蛋粉蛋液除外)。为啥大型饲料企业都不干蛋鸡料,就因为蛋鸡饲料不挣钱。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这些把这些想透了、想明白,把这些风险点都想透了,咋干都行!

  五、“产业+互联网”是控制产业链风险的关键

  孙皓认为:祖代鸡平均利用率在66%,父母代利用率在69%,行业损失明显,行业效率非常低。峪口禽业作为育种公司,所有品种(不含特色品种)生产性能达到72周,平均每只蛋鸡年产鸡蛋20公斤的水平。

  在我国,养殖户现状仅仅发挥18公斤,甚至到2017年这种情况,两块多一斤的鸡蛋,老百姓开始淘汰400天的鸡,就是15、16公斤的水平。因此,中国是养鸡大国,但不是养鸡强国。

  

  “但是,怎么样由养鸡大国变成养鸡强国?” 孙皓表示,“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今后未来养鸡强国。养鸡强国的标志就是‘三高一平衡’,‘三高’就是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平衡就是供需基本平衡。”

  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中国养鸡有10多万蛋鸡养殖户,养了10多亿只鸡,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第一个要解决品种问题,第二个解决服务问题,第三解决产业链效率问题。

  孙皓认为,蛋鸡行业风险高,可以通过“产业+互联网”的途径来控制风险,利用智慧平台、智慧育种、智慧服务实现“三高一平衡”,让鸡蛋产业链供需基本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计划生产。

  

 

华都峪口禽业 孙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