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文化 | 立冬后放牛羊
2018- 12- 03 13: 37: 56 来源: 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我的故乡流行着一首民谣:“立冬到来满地霜,地净场光石头凉。大雁南去无踪迹,田野只见牛和羊。”

       在漫长的冬季,地里的草早已经干枯,喂牲口的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和谷草,但牲口还是更喜欢吃嫩草。为了给牲口改换口味,从立冬之日起,村民就有在麦田放牧牛羊的习俗。

       麦苗刚出土时,根系还没有完全生成,这时候如果有牛羊来啃,就会连根拔起,因此农民对它们呵护备至。到立冬之日,麦田绿油油的,就像草坪一样。此时,麦苗的生长已经基本停止,养精蓄锐待春天到来后再伸展身段。麦根已经扎牢,地面上的麦苗也不怕牲口啃食,这就为放牧牛羊打下了基础。

       牛羊在冬天啃食麦苗并在麦田踩踏,不仅不会影响麦苗来年的生长,反而非常有益。凡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冬季村子里过庙会,都要唱大戏,戏台子就搭在麦田里。一旦开唱,麦田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几场戏唱下来,把麦苗都踏平了。但农人根本犯不上着急和担心,第二年麦子依旧长得特别旺盛,黑黝黝的,就像多上了一层肥,邻近地块的麦苗反而显得有些逊色。

        在冬天,农人最盼的是羊卧地,也就是羊倌把羊群赶到自家的地里啃麦苗,让羊休息。羊休息时会卧在地上,也就会把粪便留在地里。麦苗对羊的臊气非常敏感,只要是羊卧过的地,来年春天麦苗会长得相当旺盛,收成自然很好。

       在麦田里放牧牛羊还有一种功能,就是抑制冬小麦的过度生长。尤其是遇上暖冬,麦苗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长得特别快,甚至开始拔节,使农人格外担忧。为了抑制麦苗的快速生长,农人便将所有的牛羊赶到田里,让它们啃掉第一茬高高的麦苗,好等来年开春后再长出新的麦苗来,那样才不会影响收成。

       因此,从立冬开始,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放牧牛羊的人大多是十几岁的孩子,也有以冬季放牧为生的羊倌。冬季因为缺少草料,乡亲们就把自家养的羊交给羊倌放牧,一个村子至少能拼凑两群羊。交由羊倌放牧的羊,一般到春节由羊的主人收回,除了按放牧的天数付给羊倌粮食外,宰杀后还要送一些下水给羊倌。

       放羊的孩子大多是给自己家和亲戚家放羊,三只、五只或八只、十只不等。这些放羊的孩子趁羊吃麦苗之际,便围坐在一起玩“丢方”“憋茅坑”“狼吃娃”的游戏,这三种游戏都是民间围棋形式,用石块在地上画上棋盘,捡些石子或把树枝折成小段作棋子,就可随时随地玩起来。为了解闷,他们还会扯起嗓子唱当地的民歌。我的故乡就在举世闻名的赵州桥附近,所以大家都唱《小放牛》:“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道沟嘛,咿呀嘿……”还可以听到羊倌捏着嗓子唱河北梆子《大登殿》王宝钏的唱段:“金牌调来银牌宣,王相府走出我王氏宝钏……”

       那份雅兴和乐观,使整个冬天的田野,多了几分生气和情调,正是“立冬节到放牛羊,北风刮过不荒凉;牛羊增膘人欢乐,更喜明夏晒麦忙。”

       (作者:梨雪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