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8- 14 11: 14: 00 | 来源: 质监处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每年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养鸭业的发展。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血清型多、发病机制不明确、诊断技术及疫苗和药物缺乏等难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与烟台绿叶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青岛蔚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历经18年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明确了鸭病毒性肝炎的时空演化规律,深入揭示了病毒的致病机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8年以前1型鸭病毒性肝炎(DHAV-1)占绝对优势,之后3型鸭病毒性肝炎(DHAV-3)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以后DHAV-1和DHAV-3的混合感染成为主要流行方式。对DHAV-1和DHAV-3的遗传变异速率研究发现,DHAV-3的遗传变异速率高于DHAV-1。
2、建立了敏感、便捷、实用的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为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创建了针对DHAV-1、DHAV-3和1型鸭星状病毒(DAstV-1)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多重RT-PCR等敏感、特异、实用的病原检测技术,一次可区分2种或3种病原;建立了LAMP、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等适用于现场病原检测的快速诊断技术。建立了用于鸭群DHAV-1和DHAV-3的单型、通用型间接ELISA抗体检测技术,实现了对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及免疫抗体的快速分型和高通量检测。
3、创制出鸭病毒性肝炎高效、精制抗体,为防控鸭病毒性肝炎提供了物质保障。研制了保质期长、便于贮存、运输的鸭病毒性肝炎冻干抗体,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研制了国内首家用于预防和治疗鸭病毒性肝炎1型和3型的二价精制抗体,达到一针防两型的目的,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
4、创建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集成快速诊断、免疫预防、抗体检测、药物辅助和生物安全防控等技术,组建了系统完善的鸭病毒性肝炎防控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基地12处,举办各级培训班、现场会600多次,培训技术骨干8100余人次、养殖户2万余人次;通过电视、网络宣传30多次,发放各种技术宣传资料2万余份。培养硕博研究生23人,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15次。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50篇,在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理论、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果在我国山东、江苏、河南、四川等十余个养鸭省份进行示范推广,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危害,促进了我省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所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