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岚山区打通“大动脉” 畅通“微循环”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全域覆盖
2020- 11- 02 15: 28: 37 来源: 日照市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按: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促进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事关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重大民生工程。日照市岚山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全域推行“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农业种植”生态循环利用新模式,构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为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繁荣农村经济趟出一条新路径。


近年来,日照市岚山区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根据全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和“三区”划定情况,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配套,全域统筹,整体推进,畜牧业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方式基本确立,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机制基本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形态基本形成,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主要模式

按照“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点上小循环”三位一体的思路,推广应用“大、中、小”生态循环模式,全域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是建立集中收集处理运营机制,打通全域立体“大循环”。着眼实现全区种养平衡,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组织实施区域性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理项目,对全区不能自行处理、消纳粪污的养殖场,实行统一收集、委托集中处理,变“废”为宝,实现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建立起“农户蓄积、公司集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岚山模式”。

二是推行种养结合全量消纳,疏通区域多向“中循环”。实施畜禽粪污全量化还田利用工程,组织全区规模养殖场与种植业基地(大户)对接,建设“公用田间储粪池”,粪污收集企业将畜禽养殖粪污运送至公用田间储粪池,服务于种植基地。田间储粪池由种植基地负责日常维护及粪污利用,并为周边小户免费提供服务。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畅通点上双向“小循环”。鼓励大型规模场自建粪污处理厂,生产有机肥,实现处理后达标排放;在中小养殖场户全面推广异位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畜禽粪污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料,发展种养结合,实现粪污零排放、零污染,形成养殖主体和就近消纳地之间双向循环。

二、具体做法

(一)强根固本,全面实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源头减量和过程控制是根本。按照“一控二分三防两配套”的建设要求,全面推行干清粪,改水冲清粪为干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实行雨污分离、干湿分离,达到防渗、防雨、防溢流要求,按标准配套建设储粪棚和污水储存池。指导规模畜禽养殖场和专业户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并督促正常运行,补齐养殖粪污处置短板。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建率达到100%。

(二)重拳整治,倒逼养殖场户改造升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大集中整治力度,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协调发展。2016年以来,先后印发《绣针河沿岸周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岚政办发〔2016〕21号)、《日照市岚山区畜牧养殖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岚政办发〔2016〕24号)、《绣针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岚政办发〔2016〕28 号),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分批达标”原则,倒逼畜禽养殖从“低小散”向规模化、生态化转型。全区累计升级改造养殖场户3399户。

(三)示范引领,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辐射全区”的工作思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推动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公司+合作社+种植业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累计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7家,家庭农场示范场53家。同时,连年持续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四级联创”,创建区级以上标准化场121家,评选“12321”粪污处理模式示范场70家、异位发酵床示范基地75家,培育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示范基地47个、示范主体190家,大型规模养殖企业自行建设畜禽粪污处理厂11家,带动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全面铺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养殖场”产业化、生态化畜牧业经营形式初步形成。

(四)技术支撑,大力推广粪污异位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受厂区布局、基础建设、运行成本等因素影响,规模以下养殖户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不高,针对这一瓶颈制约,结合全区畜禽养殖场现状及地理位置等实际,在原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粪污异位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有效解决辅料单一、发酵床死床、后期垫料去向等问题,实现养殖粪污零排放,养殖废气有效消减。经过调研实践,将该技术在全区进行宣传推广,共印发《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规范》1000余册,组织发酵床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600余人次,发展发酵床生态养殖场372家,发酵床面积4.52万平方米,累计饲养畜禽320余万头(只)。异位发酵床生态养殖位列全省第一。

(五)政策赋能,加快构建种养一体生态循环模式。坚持以用促治、利用优先,出台《岚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办法》(岚政办发〔2015〕24号),对“畜+沼+菜(果、茶)”等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模式每个给予5万元奖励,全区累计建设小型沼气工程7座、大型沼气工程3座,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1座,户用沼气5466处,农牧结合生态种养面积3.27万亩。实施畜禽粪污全量化还田行动,在全区农业种植业基地(茶、菜、桑、果)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永久性公用田间储粪池1.5万立方米,养殖场粪污通过运输企业配送,促进畜禽粪肥低成本还田利用,形成有效衔接、相互匹配的种养业发展格局。当前,全区果菜茶的有机肥使用量达到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有机肥使用量达到50%以上。

(六)治本施策,完整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运营机制。注重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攻克难点,根据全区养殖分布情况,在黄墩镇、巨峰镇分别建设1处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年处理畜禽粪污能力达到24万吨以上,打造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标杆示范企业。与此同时,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3家粪污收集企业,配备26辆全封闭式吸污车,对全区不能自行处理粪污的养殖场户,实行统一收集,委托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固态粪污制成有机肥对外销售,液态粪污处理达标后免费供给当地居民农田灌溉。落实养殖场户主体责任,按照“谁处理,谁付费”的原则,督促场户履行畜禽粪污处理义务,实现畜禽粪污收储转运全覆盖。政府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给予处理企业和运输企业适当补助,保障企业有序高效运转。至此,岚山区专业化、社会化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运营机制基本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形态基本形成。全区畜禽养殖场委托处理签约16027户。

(七)创新驱动,立体布局“网格巡查+智能监管”平台。畜禽养殖户数多、涉及区域广、产生粪污量大、处理方式多样、涉及安全环节众多,传统监督管理手段难以保证收集处理项目运行成效。岚山区集成现有管理优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省创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理信息平台,涵盖粪污处理中心、运输企业、养殖户、乡镇兽医站、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等主体,实现全区养殖户集中管理,准确反映畜禽粪污报收、收集、处理等各方面信息,为部门监管和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的网格化管理作用,协管员“一对一”下沉至各单元网格,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动态实时监管,全区畜禽养殖粪污在收集、运输、暂存、处理等各环节实现全流程监控和定位跟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三、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部门合力。先后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落实政策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合力推进建设,形成“党政重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全域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高位推动,保障有力。

(二)健全政策、强化扶持。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岚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办法》《岚山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岚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岚山区畜牧业养殖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岚山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用于支持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引领作用,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三)完善机制、形成长效。逐步建立“农牧结合、种养匹配、全量利用”的生态绿色发展机制,形成法律(村规民约)约束、政策支撑、市场化运行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完善“网格巡查+智能监管”的长效保障机制。通过综合施策,全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张琳 日照市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