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产业创新团队“十三五”工作亮点
2021- 01- 19 16: 07: 51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山东省牧草产业创新团队2016年成立之后,“十三五”期间根据地域和牧草生产利用特点,在滨州、临沂、德州、聊城、泰安等地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建设基地等形式,积极开展产业科技技术服务工作。现将本团队“十三五”工作亮点总结如下:

       1.服务“粮改饲”,为我省不同区域推荐宜栽品种

        根据山东省各区域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使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燕麦、饲用谷子和旱稻等品种的农艺性状、营养品质以及抗倒伏等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于当地的宜栽牧草品种。与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相结合,在我省滨州、东营、临沂、聊城等牧草主产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取得良好示范推广效果,得到了核心县牧草生产企业和种植户的好评。

         2.提高饲草产品的附加值,科技支撑宠物饲草生产与加工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宠物饲草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加工、利用技术研发。在乐陵市郑店镇建立了我国首个宠物饲草种质资源圃,种植保存500余份种质资源。初步选育出紫花苜蓿、猫尾草、黑麦草、小麦草、蒲公英、燕麦等12个宠物饲草新品种(系),建立了宠物饲草高产优质栽培和宠物草粮食品加工技术体系,相继开发出8个宠物饲草产品。制定6项生产技术标准,成功创制小麦苗宠物草粮食品,解决了北方冬春季缺乏新绿宠物草粮食品的问题。2020年10月在山东省农科院首届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上,宠物草粮食品加工技术集成成果,以295万元转让。

         3. 推广草棉轮作种植新模式,提高冬闲田利用效率

        针对如何提高牧草、棉花品质和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土地利用率等关键问题,省牧草创新团队联合山东绿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无棣县农业农村局、无棣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在柳堡镇常家基地开展饲用燕麦和短季棉轮作推广技术。由于“草棉轮作”模式技术成熟、易于在广大棉区进行推广,正作为重要技术模式在全省推广。该技术实施推广可促进山东省农区饲用燕麦饲草生产和棉花产业的合力发展,既提高了种植者的积极性,有效填补我省饲草缺口,又助推了棉花产业绿色高效优质发展,对推动我省现代草牧业与棉花产业的双丰收、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4. 建立“膜侧种植控杂草”技术,提高苜蓿田建植成功率

        针对山东省牧草种植中容易出现的“杂草危害幼苗”导致苜蓿田建植成功率低的这一瓶颈问题,团队开展了包括使用除草剂、人工除草、膜侧种植等系列草地建植技术研究。发明的“膜侧种植控制苜蓿田杂草的技术”,比常规种植苜蓿成苗率提高了31.7%,不仅成功突破了苜蓿人工草地建植成功率低的瓶颈问题,还可以降低苜蓿田的杂草盖度,同时提高当年的苜蓿干草产量。该技术打破了过分依赖除草剂建植苜蓿草地的局面,降低了除草剂使用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提高苜蓿田建植成功率的目标。现在该技术已以102万元成功转让。

       5.针对雨季收获难问题,团队创建“一二四茬干草+三茬青贮”复合收贮技术

       山东省的苜蓿可以收获四茬,但7、8月份连续雨季的气候特点,与苜蓿的第三茬收获时期相重叠,导致该茬次出现了收获难、品质差、效率低的问题。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雨季苜蓿青贮技术研究,并获得如下技术参数:将苜蓿收获后切短至5-7cm,添加5‰的糖分和1‰的菌液后进行压实袋贮,该方法有效促进了苜蓿的青贮发酵,提高了青贮苜蓿品质,使蛋白含量提高1.82%,ADF降低3.35%,pH值降低0.69,乳酸含量提高186.8%,氨态氮下降68.6%,且无丁酸检出,该技术有效破解了山东省一直面临的苜蓿雨季第三茬难收获的问题。

        6. 建立我省首个牧草病虫草害信息数据库和营养价值数据库

        建立山东省牧草生产中主要病虫草害信息数据库,包括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等资料。目前苜蓿病害有18种,害虫有28种,杂草107种。其中侵染性病害12种,生理性病害6种;苜蓿害虫刺吸式害虫12种,咀嚼式害虫有21种;杂草29科,107种。形成山东省饲草营养价值数据库,包括玉米、小麦、高粱、稻谷、谷子、大麦、稻糠、豆粕、花生粕、啤酒渣、酒渣等饲用植物及农副产品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钙、磷等营养指标。


(省牧草产业创新团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