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1- 01 09: 29: 45 | 来源: 农民日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我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目前已实施10年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我国草原牧区投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涉及农牧民最多的一项大政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近期,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制定印发了《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我国将继续在内蒙古等13个牧区省(区)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将上一轮每年补助奖励资金从155.6亿元增加至168亿元。
草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回看此项政策实施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牧区人口增长、牲畜增加,加之气候变化因素,人地矛盾逐渐突显,草畜失衡趋于严重。2009-2010年,国家在西藏试点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自2011年起,在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实施了为期5年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内容包括草畜平衡奖励、禁牧补助、良种补贴、家畜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绩效奖励。2016年,新一轮政策继续实施,扩大到13个省(区),政策内容合并调整为草畜平衡奖励、禁牧补助和绩效奖励。
政策实施10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1701.64亿元,1200多万户农牧民受益,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生态效益看,2020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较2010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承载压力显著降低,草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逐步恢复。从经济效益看,农牧民政策性收入增加,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从社会效益看,牧民保护草原意识明显增强,助推了牧区的精准脱贫,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在保护中发展。
好政策能够带来好效果,得益于顶层设计、技术支撑、机制创新多个方面共同作用。
顶层设计方面,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保持政策目标、实施范围、补助标准、补助对象“四稳定”,坚持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资金到省“四到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技术支撑方面,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体系服务能力,强化信息化管理、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对1200多万牧户的人、草、畜和资金等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加强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培训。
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各级财政、农业农村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通过“封顶、保底”,设置“标准亩”系数,关键区域特殊标准等调节措施,因地制宜,制定不同标准。禁牧和草畜平衡资金中,5省部分地区采用“一揽子”政策,将资金统筹用于草原保护和草牧业发展,绩效奖励资金也大部分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的第三轮补奖政策,全面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引导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牧民生活改善、草牧业生产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补奖资金采取“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并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将已明确承包权但未纳入第二轮补奖范围的草原面积纳入此轮补奖范围。
如何继续将好政策落地落细,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目标,持续让广大农牧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助力牧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笔者认为,要继续强化地方落实政策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各省(区)可结合实际和前两轮政策落实的经验,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与草原类型的具体补奖标准以及封顶、保底标准,避免出现因补贴额度过高“垒大户”和因补贴过低影响牧民生活的现象。
在实施草原禁牧、推动草畜平衡基础上,加大对草原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投入,通过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造血能力。同时,增加对草原生态修复的投入,对草场植被进行监测和评估,给草场植被恢复和保护好的牧户给予补助或奖励,建立起草原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
同时,可以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传感等先进技术加大人、草、畜信息采集和管理监督力度,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补奖标准、设置配套措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动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