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猪育种调查——“猪芯片”卡脖子问题咋破题
2021- 03- 26 10: 40: 59 来源: 农村大众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如果说种子是粮食的“芯片”,那么种猪就是生猪的“芯片”。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进口种猪超过2万头,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生猪产业种源“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我省是生猪饲养、加工和消费大省,在生猪育种路上,山东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做出了一些探索。目前山东生猪育种情况如何?有哪些问题亟需解决?近日,农村大众报记者走进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生猪企业,进行了深入采访。

育种平台建立

山东实现生猪联合育种

发展生猪养殖,开展生猪育种,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生产端来讲,山东海岸线比较长,又是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从消费端来讲,山东向北是京津雄,向南是沪宁杭,南北都有高端消费市场拉动。从原料供应端来看,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原料粮生产大省。目前,山东有9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我们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种猪,基本上都已经引入山东。不管是丹系、法系、美系、台系纯种猪,还是PIC、TOPIGS等配套系,我省都有了,很多还建立了曾祖代场。”谈起山东生猪育种,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说。在他看来,生猪最优秀的基因在山东基本上都能找到,这是育种的基础。

记者获悉,全省常年生猪存栏2800余万头,年出栏5000余万头,猪肉产量400余万吨,猪肉产量占全国7%、世界的4%,居全国第4位,其中年净调出生猪及制品1200余万头。

鲁南某种猪场

周开锋说,现在我省生猪主打品种是利用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杂交优势育出的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其次是长白、大白等与地方猪杂交繁育生产的土杂商品猪,以上两者生产的商品猪约占出栏生猪的90%以上。另外,我省还拥有七大优秀的地方品种,分别是莱芜黑猪、大蒲莲猪、沂蒙黑猪、烟台黑猪、五莲黑猪、里岔黑猪、黑盖猪,这为我省生猪育种提供了非常好的育种材料。

周开锋介绍说:“2013年到2020年,7年时间我们建立了近3万头的核心育种群,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关键经济性状获得稳步提升,生长速度分别提高9%、6%和5%,繁殖力分别提高5%、16%和9%,基本形成了持续改良、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这些育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先进育种技术的推广和育种平台的建立。

周开锋说,原来养猪人选育种猪,主要是靠眼睛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瘦肉型猪大量涌入,国外的猪长得快,咱得养一年的猪,人家养半年就出栏了。那时候,杂交繁育成为行业热点。引种扩繁效果显著,生猪生产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猪肉需求,但同时地方品种猪饲养量急剧减少,遗传资源保存与繁衍面临空前威胁。

在山东从事育种工作多年的生猪育种技术员、具有国家“育种工匠”称号的韩丽娟说,自2006年开始,山东省畜牧部门开展了种猪性能测定评比。在评比中应用了美国奥斯本种猪性能测定站,该设备的引用对种猪生产性能有了定量描述,改变了过去依靠体型外貌评定选择种猪的弊端。后来,山东省又组织开展了全省生猪联合育种工作,建立了山东省种猪育种平台。这意味着,一级以上种猪育种企业需要及时上传育种数据,引导种猪场开展场内选育,新的育种技术也得到普及。

“2010年以后,我们有意识地引入欧美国家现代育种理念,建立了山东省猪育种协作组,在落实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基础上,制定了山东省生猪遗传改良计划,通过组织育种场开展良种登记、系统测定和遗传评估推动种猪联合育种,效果非常明显。”周开锋介绍说。

目前在山东,规模化的龙头企业逐渐成为养猪的主体,生猪产业化雏形已现,行业正处于产业化调整的关键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企业饲养量已经达到饲养总量一半以上。“金锣、新希望六和、温氏、牧原等集团公司,他们既有资本,也有技术、人才和种质资源优势。这些企业已开始自主选育生猪品种,他们有的已经建成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头的繁育体系。”周开锋说,“料肉比下降一点,出栏早一天,对这些企业来讲,都将是很大的利润。所以,龙头企业对品种选育有组织体系架构的天然积极性。而我省下一步也将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体系内的新品种选育。”

“以前的育种,那都是片面的、盲目的。现在我们是窝窝选、适时选。这些猪每天吃多少、喝多少、长多少,都会自动生成数据。只要一项数字不合格,就不能当种猪。”菏泽宏兴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有彪说。

郝有彪用一组数据表达这些年企业在生猪育种上的努力。产仔数从每窝12-14头,增至现在的14-16头;瘦肉率从63%增至65%;出肉率从75%增至78%;以前,每头猪每年能提供28-30头小猪,现在,这个数字上升到了30-35头。

“我们企业育的猪料肉比从原来的3:1降到了2.2:1,这意味着,猪吃2.2斤粮食,能长1斤肉。”郝有彪骄傲地说。2021年,这家企业决定扩大规模,再增加16个血统,到时候预计生猪年出栏数能达到10万头以上。

曾经,这家企业与法国合作育种,现在改为自主独立育种。郝有彪说:“公司现在拥有博士1名、硕士3名、本科生10名,我打算今年继续加大投入,拿出2000万元干好品种选育这件事。”

育种主体不稳

与国外百年种企抗衡有难度

放眼全国,生猪市场重引进、轻选育,已陷入“引种—退化—引种”的恶性循环,生猪育种有哪些问题亟需破解?业内人士表示,主体不稳、支持欠缺、上下游不衔接是生猪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地方猪高繁性能毋庸置疑,外国猪的产仔数远远少于地方猪,现在国外大白、长白猪平均产仔数超过了很多地方品种猪。”周开锋说,生猪育种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企业和育种人既要有情怀,又要有恒心,扎扎实实坚持几十年才能有所回报。目前国内生猪育种,还处于一个比较浮躁的阶段,育种主体固定不下来、坚持不下去。

一个生猪品种要选育出来至少需要10年以上。“生猪种质资源一般是活体,培育一个品种至少需要6个血统。每一个血统都要保持一个基本群体,中间还得控制近亲繁殖。所以,没有几百头猪的核心育种群,很难建立起基本的育种体系。生猪与作物不同,它到点就得吃喝。这意味着,生猪育种的成本非常高。”周开锋说。放眼国外的生猪育种企业,往往是几代人在做这一件事。我们国家要跟上国外这些几十年、上百年的育种场,短期之内还是有难度的,必须在加大投入、创新机制上下大功夫。

工作人员在育种场进行场内测定

韩丽娟坦言,有时候,企业为了较快稳妥地获得经济利益,选择直接从国外引进种猪进行繁育推广,在他们看来,与其花大价钱大力气育种,不如花小钱引种,迅速稳定地赚快钱,这样更省心省力。同时,坚持自主选育的企业受到生存、效益等方面的压力,有些选择中途放弃。

作为国家核心育种场之一,山东鼎泰牧业有限公司年向社会提供3万多头种猪。公司董事长孙刚坦言:“生猪育种人才太缺了!一方面,这个专业本来就比较冷门;另一方面,真正学育种的学生,很少有愿意到猪场上班的。”在孙刚看来,从国外引种,容易将猪病带进来,还是自己选育比较靠谱。现在,他们主要从国外进口精液。“生猪育种不是一辈子的事,而是两辈子、三辈子的事。”孙刚说。

上下游的不衔接、信息的不配套、不完整也是生猪育种急需解决的问题。

育种的最终目的是要看商品猪的使用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饲养效果,生长速度、抗逆性、料肉比等指标;二是宰肉的效果,就是屠宰猪的肉量和肉质等性能。据周开锋观察,多数种猪场只有三五百头的种猪,没有屠宰场,也没有商品场,只是一个种猪繁育场,上下游的数据无法正确及时地反馈给种猪场,这就导致种猪场的育种准确性差、效率不高。种猪场不是跟着市场来育种,而只是根据对市场简单的反馈来育种。

另外,专家懂育种但没有种猪场的现状也让人担忧。“专家到了种猪场,种猪场能不能按照专家说的去做,也是未知数。”周开锋说,他建议,畅通专家到种猪场的机制,促进联合育种。

周开锋指出,引而不育、育种不如炒种、优质不优价的现象也要警惕,“企业引种后,简单繁育后就可卖种。为了销售,一些企业创造了很多新概念,成为另一种形态的‘炒种’,离真正脚踏实地的育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周开锋说。

问题诚然很多,但可喜的是,行业现在越来越重视育种工作,开始有意识地选育。国家核心育种场体系的推行、联合育种机制的建立,调动了猪场自主育种的积极性。

加强地方猪种保护

优质猪成为育种新方向

周开锋不久前曾带领团队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六成城市中产阶级消费者愿意为价格高的优质猪肉买单。一斤五六十元甚至过百元左右的黑猪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大家现在越来越注重健康,这意味着,优质猪肉的开发将成为生猪育种的一个方向。”周开锋说。在他看来,分子育种也好、全基因组选育也好,要深入挖掘我国地方猪种这一宝贵资源,搞好选育,满足人们对优质猪肉产品的需求。

“有些本土品种,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系谱清晰、特征明显的纯种地方种猪也就剩余那么几十头,种公猪也就三五头了,再不抢救性保护的话,就真的要灭绝了。”采访期间,周开锋一再强调我省七大地方品种猪的保护,呼吁尽快建立备份场。

周开锋说,第一步,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优秀地方品种猪先保住;第二步,组织专家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选育的品种进行系统性地评估、保种。要下大功夫去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优良种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山东省一国家核心育种场

与外国引进的品种相比,地方生猪品种对饲养条件要求较低,生产的猪肉肉质更好、更符合国人的口味。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加强地方猪开发利用,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猪肉“质”的需求。抓好地方生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培育和改良,本土生猪将在高端消费领域大有可为。

周开锋说,生猪育种是一个系统工程,育种周期很长,有些品种并不是说选完后通过品种审定就完事了,还要陆续有政策上的支持,要系统开发利用起来才行,光靠企业的力量也是难以做到的。

“种猪繁育投入很大,原种猪的饲料营养标准比商品猪每吨要贵500元左右。希望政府牵头,强化产学研结合,弥补企业短板,并制定一些政策给予扶持。”从事生猪育种多年的孙刚呼吁。

周开锋告诉记者,目前,保种的企业、选种的企业有很多处于亏损状态。特别是近两年,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数猪场存在“不敢引、没钱引”的情况,育种场卖不了几头种猪,压力很大。

不久前,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印发《关于加快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此,郝有彪说,期待政策尤其是激励政策能尽快落地。在他看来,企业现在缺的不是育种技术,而是资金。

(记者:刘真真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