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有力遏制腐败增量 更加有效清除腐败存量
2023- 01- 11 09: 28: 43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腐败存量主要指发生在党的十八大前的贪污受贿等严重职务违法犯罪行为,腐败增量主要指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的贪腐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找到了党的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纵观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把握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特征、精准处理腐败增量和存量问题作出重要判断,为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纵深指明方向、明确路径、指出方法。统筹治理腐败增量和存量,贯穿着质量互变、主次矛盾关系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历史逻辑:坚持问题导向 开启反腐新征程

历史逻辑,是对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深刻领悟历史逻辑,就要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共有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腐败、以什么样的行动惩治腐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能否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伊始,面对触目惊心的贪腐问题、滋生蔓延的腐败势头,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忧心忡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刻认识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腐败问题对党的执政基础破坏力最大、杀伤力也最大,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必须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腐败问题易发多发,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不健全,表现为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党中央正本清源、拨正船头,加强对反腐败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完善党领导反腐败的工作体制、决策机制和实施举措,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指明方向、擘画路径、重构力量。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反腐败工作机构,解决反腐败工作力量分散问题,将党的领导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健全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统筹指挥、纪委监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高效协同、人民群众参与支持的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实现反腐败领导体制、战略目标、组织机构、工作力量、责任体系的重塑,始终保持反腐败强大力量常在。

坚持从政治上谋划和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防止和治理“七个有之”问题,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消除党内存在的严重政治隐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精准处理腐败增量和存量问题,通过逐步减存量、遏增量,把大家的忧心担心变成了信心决心,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腐败、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严惩腐败、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防治腐败的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书写了人类反腐败斗争历史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和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没有过,当今世界没有其他哪个政党、哪个国家能够像我们这样大规模、大力度、坚持不懈惩治腐败。评价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是否廉洁,要从这个政党、政权的性质来看,从这个政党、政权的整体来看,从这个政党、政权对待腐败的立场来看。我们党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也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同腐败水火不容,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立场。从党员队伍的整体情况看,每年因涉嫌贪腐问题被移送司法机关的党员干部在1万人左右,仅占党员总数的万分之一,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决不能因为极少数人腐败而否定我们整个党、整个政权。

理论逻辑:推动从量变到质变 及时提出目标任务

理论逻辑是理论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及具备的完整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个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只有把握矛盾运动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制定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推动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事物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不同阶段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任务,系统谋划治理腐败问题的根本办法,把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作为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为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了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等总体判断,科学分析了“五个交织”“四个任重道远”等阶段性特征。党中央牢牢把握“腐败”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这个主要矛盾、“腐败存量”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重拳出击、形成震慑,把削减存量放在反腐败斗争首要位置,重点解决不敢腐的问题。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指出,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和要求部署上来,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震慑力。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现在,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经过全党共同努力,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坚决减存量、重点遏增量,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通过有效处置化解存量、强化监督遏制增量。习近平总书记统筹谋划治理腐败存量和增量,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变化情况,将遏制增量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为推动反腐败斗争从量变到质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

新时代十年,腐败存量得到有力削减、腐败增量得到有效遏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全部贪腐行为仅发生在党的十八大前的纯腐败存量占比逐年大幅减少,由2013年的80.2%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4.7%,遏制腐败增量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零容忍的警醒、零容忍的力度,让那些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直至不犯,让一些滋生的新问题难以蔓延,坚决把增量遏制住、把存量清除掉。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不仅将遏制增量提至清除存量之前,而且要求更加有力,对那些不收敛不收手、胆大妄为者严惩不贷,彰显了党中央对待腐败问题零容忍、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对待腐败存量,用“清除”替代了以往的“减少”“削减”“化解”等表述,释放了没有“平安着陆”、更没有“事过境迁”的强烈信号,坚决打消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彰显了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对腐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鲜明态度。

实践逻辑:针对阶段性特征 重点施治标本兼治

实践逻辑是对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统一于实践逻辑,它们是实践逻辑的科学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之否定发展呈螺旋形式,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特征是前进性、曲折性、周期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是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善于斗争是适应矛盾运动的内在趋势和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前进。

回顾新时代十年的反腐败斗争历程,党中央始终深刻把握矛盾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紧盯重点领域、靶向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对金融、国企、政法、粮食购销、人防、供销、医药、开发区建设等20多个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开展集中整治,有效清理行业性、系统性腐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贪腐问题的党员干部11.9万人,其中,国企人员1.5万人、政法机关1.2万人、金融机构0.3万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共查处严重贪腐的中管干部235人。坚持促进改革、优化治理。党中央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廉洁自律准则、监察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修订党纪处分条例、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推动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能力,为一刻不停歇地推进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纪检监察建议21.6万份,堵塞相关制度漏洞。坚持以理想信念宗旨和坚强党性固本培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督促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党委(党组)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汇编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忏悔录,连续8年拍摄《零容忍》等电视专题片,不断深化警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权力是最大的腐蚀剂,我们党长期执政必然面临被腐蚀风险,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西方所谓的政党轮替和三权分立,根本上要靠党的自我革命。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两个方面:一是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二是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老问题反复发作、一些新问题不断滋生,高压之下还有人蠢蠢欲动、不惜铤而走险,腐败背后各种风险暗流涌动,腐蚀与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从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存量不少,增量仍在发生,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决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差不多的思想,决不能虎头蛇尾、时紧时松,必须与腐败斗争到底。反腐败斗争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在有力遏制增量方面:当前腐败增量中,从群体看,年轻干部占比较高,40岁以下年轻干部约占四分之一;从领域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占比较高,分别占30%、20%左右;从岗位看,“一把手”腐败易发多发,占10%左右。要遏制腐败增量,必须始终保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增强协同性,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一是要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有贪肃贪、有腐反腐,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严肃查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问题,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坚决查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加强对影子公司、影子股东、政商旋转门等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分析研究,提高及时发现、有效处理腐败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切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抓住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关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规范工作程序,强化权力制约。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增强监督实效。三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不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列宁指出,“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要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格家风家教,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四是要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一些年轻干部“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腐化堕落令人痛心,必须坚决斩断“前腐后继”的代际传递。要从严从实管理监督年轻干部,疏浚干部源头,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接续发展、薪火相传。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引导年轻干部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正确对待权力,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确保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始终是一泓清泉。

在有效清除存量方面:当前腐败存量中,退休人员占被查处腐败存量的比例较高。清除存量,主要靠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从思想上对存量问题足够重视。对于腐败分子,没有什么“既往不咎”,腐败问题一旦发现就要果断查处,形成“伸手必被捉”的震慑。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检查、审查调查中要进一步重视存量问题,对涉及存量问题的线索和案件抓紧办理,防止积压。要进一步提高调查取证能力。相比增量问题,存量问题年代久远,发现的难度较大,纪检监察干部要高效查证存量问题,依纪依法予以认定追究。通过持续释放对存量零容忍的高压震慑,促使更多的腐败分子主动投案,争取宽大处理。要以案为鉴、促改促治。找准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积极探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贯通融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作者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