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000004502198Q/2023-0079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组配分类: 综合分析
发布时间: 2023-09-05 有效性:

寿光市调查反映“猪周期”现象原因分析及有关建议
2023- 09- 05 14: 35: 03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猪肉是我国居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肉类食品,但猪肉价格却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即存在“猪周期”。“猪周期”形成的主因在于供需不平衡,对此,政府、企业、家庭应携手相互配合,以期实现打破“猪周期”。

一、成因及困难问题

一是生猪市场价格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猪市场价格同生猪生产数量呈相同方向变化。当生猪价格上涨时,生猪饲养者开始增加生猪饲养量,生猪市场供给渐多,造成市场生猪供应过多、市场过剩,继而生猪市场价格逐步下跌,生猪饲养者无利可图、亏本生产,再下去就是饲养者减少生猪的饲养量,市场生猪供应相对不足,生猪市场价格又逐步趋于上升,以此形成一个又一个循环周期。

二是饲养生猪所需饲料市场价格的影响。我国饲养生猪所需饲料主要是玉米。饲养生猪所需饲料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玉米市场价格对生猪生产的影响。一般来说,生猪产量和玉米市场价格呈反向运动,当市场上玉米市场价格上涨时,生猪的养殖成本也开始上升,养殖户养猪积极性下降;反之,则生猪饲养户

养猪积极性普遍高涨,从而导致生猪生产的又一次波动。总体来看,玉米市场价格变动幅度远远大于生猪生产数量的变动幅度,且影响主要在当年。

三是生猪生产繁育周期的影响。生猪生产经过繁育母猪、产仔、育肥阶段才完成一个完整循环,其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生猪生产生理特点决定了生猪由产仔到投放市场供应有个时间差。能繁母猪数量变化幅度及其生产性能直接决定着生猪生产量的波幅。生猪饲养者要扩大养殖规模,必须增加能繁母猪量,待生猪出栏量增加,效果才会出来;反之,养猪户就会通过提前淘汰能繁母猪来减少生猪存栏量。由于能繁母猪量与其提供市场产量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关系,且由于母猪生产性能或饲养管理水平的差异,都会导致最终提供市场产量的很大不确定性,这样就会加剧生猪市场的波动。

四是生猪疫病的流行同时影响猪肉的供给和需求两侧。从蓝耳病到仔猪流行性腹泻再到非洲猪瘟,2006年以来的四轮猪周期的形成大都受到生猪猪瘟的影响。在供给方面,猪瘟导致了生猪供应减少;在需求方面,现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受到影响,对猪肉的需求下降,但猪肉作为中国人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肉类,需求下降的幅度远低于供给下降的幅度,爆发的最终结果还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但随着猪瘟的抑制,生猪生产供应逐渐恢复,猪肉价格又会下降,如此形成了循环往复的猪周期。

二、意见建议

一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市场预警机制。生猪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猪周期形成的重要原因。故政府应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统计、公布并监管预测生猪养殖行业状况的前导指标,使得生猪养殖户能根据前导指标而不是具有滞后性的价格指标预测行业供求走向,以销定产,找到合适的补栏和出栏的时机,避免盲目跟风。

二是切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以生猪养殖业的龙头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为例,探究生猪养殖行业内两种典型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温氏股份以“公司+农户”紧密性的轻资产养殖模式为主,上市公司向农户销售仔猪、饲料、疫苗,农户负责农场建设或者租赁养殖场并进行养殖。生猪达到一定要求时公司按合同价格进行回收,扣除仔猪、饲料、疫苗等费用结算农户利润。这种公司与农户合作的模式,将生猪养殖散户的主观能动性和大型规模化企业针对市场变化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管理生产决策相结合,互惠互利。而牧原股份的养殖模式为“牧原式”重资产模式,集自育自繁自养为一体化,建立了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的产业链,使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等各环节均处于可控状态。两种养殖模式各有优劣,都适用于规模化生产,生猪养殖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生产经营模式。

三是加强猪场管理和区域规划实现猪瘟防控。生猪养殖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关于猪瘟防控的政策措施。首先,企业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猪场管理制度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其次,企业应合理规划和改造场区布局、加强生物安全;最后,企业应增强消毒意识、规范消毒方式方法。

(寿光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张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