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应对进口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冲击
2024- 10- 22 09: 20: 30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自2021年3月,我国牛肉价格开始下行,2024年跌速加快,下跌幅度与持续时间均超出以往周期的水平,牛肉价格创近5年历史新低,养殖场户利润受损,我国肉牛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牛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而供给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口量的快速增长。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牛肉进口量高达273.69万吨,创历史高位,占当年我国牛肉消费量的26.67%。大量低价牛肉进口冲击国内产业和市场。在此背景下,需多措并举,应对进口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冲击,实现肉牛产业“破局”发展。

2021年以来牛肉价格持续下滑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3月至2024年8月,我国牛肉价格整体呈下跌态势,牛肉价格由87.66元/公斤下跌至68.39元/公斤,下降幅度为21.98%;且2024年牛肉价格下滑幅度明显加大,2024年8月与同年1月相比,下降14.94%,远高于2023年的7.30%和2022年的1.20%。

进口量快速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

据海关总署数据,2000年至2011年我国牛肉进口量呈缓慢增长态势,由0.64万吨增长至2.0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01%;2011年至2023年呈快速增长态势,由2.02万吨增长至273.69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50.54%。2000—2011年我国牛肉自给率基本维持在100%以上,但从2012年开始,我国牛肉自给率呈现下降态势,由2012年的99.21%下降至2023年的73.33%,下降25.88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牛肉的前六大进口来源国依次为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与美国。自巴西牛肉进口量明显多于其他国家,总共进口117.70万吨,在进口总量中占比43.00%。我国牛肉进口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进口牛肉价格明显低于国内价格,以2024年6月为例,巴西出口到中国的到岸价格为32.82元/公斤,为同期国内牛肉价格的47.02%。通过计算我国牛肉价格与牛肉进口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可以得到,其相关系数为-0.72,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牛肉价格与牛肉进口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牛肉进口对牛肉价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多管齐下应对进口冲击

面对当前情况,应对进口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冲击,一方面要多途径提升我国肉牛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建全监测预警机制,减轻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推进肉牛良种工程建设,夯实肉牛产业发展根基。品种是肉牛产业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牛肉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品种改良可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国内消费人群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加之消费人群结构的不断变化,对高附加值牛肉产品的需求正较快增加。但目前中国肉牛品种繁多,优质品种占比不高。一是要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持续开展优质种牛本土化自主培育,提高种牛质量,生产优质商品牛。二是要强化肉牛育种创新支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持续开展育种创新,入选国家核心育种场、培育生产性能优异种牛的企业和科研及技术推广单位予以奖励。三是要增加投入,加快良种牛场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

加强科技支撑与服务,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动能。科学技术是肉牛产业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是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完善技术合作、联合攻关以及科技创新机制,加强肉牛新养殖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引进,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孵化集成、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二是要充分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和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推广肉牛养殖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减少养殖亏损,稳定基础母畜产能。三是要设立肉牛产业科技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等各类科技人员创建产业融合科技示范项目,建立和完善农牧民科技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提高肉牛规模化程度,稳固市场供给能力。规模养殖场具备规模、技术、资金和管理等多方面优势,抗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能力强,进入门槛较高及退出养殖可能性较低。规模养殖比重越高,生产波动的风险就越小,保障市场供给的基础就越稳固。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仍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2023年我国肉牛规模化率仅为30%。一是要扩大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范围,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支持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养殖机械设备,发展规模养殖,减轻实施规模化养殖的资金压力。二是要大力推行合作社模式,整合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肉牛加工企业、屠宰企业等主体以股东身份进入合作社,开展多层次联合,实现延链强链、共享资源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要支持符合条件的肉牛企业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力推进肉羊养殖规模化发展。

强化金融保险支持,破解肉牛产业发展瓶颈。因养殖周期长、投入较大,肉牛养殖市场风险较高,同时,因近期牛肉价格持续下跌,养殖场户亏损面较大,且养殖场户融资能力较差,其生产和发展易受资金不足的制约,影响肉牛市场的稳定性。一方面,要降低贷款门槛,改进和完善贷款抵押担保方式,推行活牛、养殖圈舍、大型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试点。同时要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存量贷款无还本续贷或合理展期。另一方面,要完善肉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拓展保险产品。大力推进肉牛养殖保险,对能繁母牛、特色品种给予保费补贴,探索开展优势特色肉牛产品保险;增加肉牛保险品种,开展肉牛养殖收益险、牛肉价格险等,扩大肉牛产业保险覆盖面。

完善国内肉牛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稳定生产者预期。国内牛肉市场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对国内牛肉生产、价格和消费多环节数据获取并及时发布,能够稳定生产者预期,提高肉牛产业发展的高效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方面,要加强国内肉牛市场监测预警,尤其要提高肉牛存出栏、能繁母牛存栏、新生犊牛数量等指标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未来市场走势预测(特别是中短期预测)及结果发布,为肉牛养殖者做出合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建立牛肉进口信息监测预警机制,降低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进口信息监测预警机制能够密切跟踪国际市场供需情况和牛肉进口情况,通过及时调整进口策略,降低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一方面,要紧密跟踪国际牛肉市场供给变化和价格波动变化,尤其要密切关注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美国等牛肉进口大市场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要关注我国牛肉累计进口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进口策略,采取相关措施平衡国内牛肉生产和牛肉进口,为国内肉牛产业赢得更多的调整时间和发展空间。

王如玉  作者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