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
2025- 01- 09 09: 50: 28 来源: 山西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第二个结合”为重要方法之一,在文化理论观点与文化工作布局上做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解达到新境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和群众基础之中,是古今中西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次融会贯通。坚持“两个结合”,用“魂脉”激活“根脉”、把“根脉”注入“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让“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展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中国与世界的交织互动中开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向度和人类向度,因而成为具有世界级的重大意义、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相互成就,标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从文化建设到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根脉”的高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比如,原创性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方针,凝练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等新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然要以“第二个结合”进行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以又一次解放思想的巨大勇气,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理论创新之“根”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奠定了前提性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在“相互契合”的基础上实现“有机结合”,催化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化学反应”,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话语体系、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等各层面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在不同文化元素的互动相激、契合融通中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坚持“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实质上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第二个结合”是“魂脉”和“根脉”的结合。坚持“两个结合”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重要法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更是一个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论断。

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第二个结合”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抽象升华,更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蕴。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找准“结合”的方式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上精准发力,聚变出新的理论优势与文化优势。要坚持群众路线,在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伟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