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 18 14: 30: 59 | 来源: 陕西日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深入领悟其核心要义、内在逻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提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党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的高度加以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将文化作为治国理政重要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的地位,为新时代厚植文化自信之基、激扬文化自信之势提供了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文化自信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使14亿多中国人民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出“两个结合”,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此后,“两个结合”载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创新和飞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必由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彼此契合和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打开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空间。
提出“文化主体性”,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了方向。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内在本质和独特特征,是其繁荣富强的精神基石。古往今来,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都需要有自己的主体性。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质以及独特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保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力量源泉,坚守“魂脉”“根脉”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不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求我们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享受者以及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品格,“七个着力”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既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又阐明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很好地把握了文化的系统完整性和要素可分性、历史连续性和时代变革性、民族独创性和对外交融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准确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了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增强了文化建设实践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发展就没有止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展现出更加磅礴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