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控旺抗旱防冻保安全越冬技术意见
2025- 02- 24 09: 23: 20 来源: 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2024年11月至1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主产区小麦越冬期普遍推迟5~7天,加之主产区近期无有效降水降雪,部分麦区土壤墒情不足、旱情已有所抬头,旱寒叠加风险进一步加大。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实际,各地要紧盯农时、紧扣环节、紧抓措施,围绕控旺长、抗干旱、防冻害、防病虫,强化冬季管理,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夯实夏收小麦丰收的苗情基础。

控制旺长培育壮苗。部分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旺长麦田,如果冬季气温持续偏高,可能造成生育进程提前,增加冻害风险。一是机械镇压。趁当前土壤尚未封冻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机械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的原则,选择10时至17时,因苗因地因墒开展机械镇压。对旺长趋势明显的麦田,及时组织机械重压,控地上分蘖、促地下长根、保稳健生长。对土壤过湿地块,不宜进行镇压,对晚播弱苗要轻压,避免出现机械损伤。二是及时化控。对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麦田,可叶面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化控调节剂,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喷施要均匀适量,避免重复喷施,在日均温度8℃以上进行。对群体偏大、叶片过长但个体瘦弱的假旺苗,以及有缺肥症状的麦田,不宜化控,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生长调节剂,促根健苗、增强抗性。三是适时划锄。对苗龄过大、群体过旺的麦田,可采用中耕划锄,在小麦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分生长,减少分蘖,培育壮苗。

肥水调控促弱稳壮。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抓好肥水管理,培育壮苗,促弱转壮,控旺保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对土壤墒情较差、有旱象旱情的麦田,及时浇水适量施肥,促进健壮生长。对墒情适宜、长势正常的壮苗,当前可不进行肥水管理。对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趁雨或趁墒追施速效氮肥,促进苗情转化。对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适时浇水,踏实土壤,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对稻茬小麦,重点做好内外“三沟”配套,及时清沟理墒,确保沟系畅通,预防渍害发生,也有利于必要时沟灌洇水。

适时冬灌抗旱防冻。因时因地因苗抓好冬灌,既可以改善土壤墒情、促进生根分蘖,又可以缓冲降温影响、降低冬季冻害风险。对冬前土壤墒情较好的旺苗麦田,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冬灌。对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的麦田,应在日均温3℃左右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冬灌过早,因蒸发量大起不到增墒防冻的作用,过晚因气温偏低,土壤结冻水分不能下渗,容易使麦苗受冻或窒息死亡。冬灌应采用“小白龙”、微灌、喷灌等灌溉措施,一般亩浇水量不超过40立方,切忌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单根独苗的晚播弱苗可不进行冬灌,避免降低地温,影响苗情转化,但若出苗不足,可适量灌水促足苗。

压低基数防治病虫草。加强病虫草害监测,适时开展药剂防控和绿色防控,压低病虫草越冬基数。对于小麦病害,西北菌源区和西南冬繁区是条锈病防治重点地区,坚持“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减少发病中心、控制发生蔓延;纹枯病病菌在温度湿度适宜条件下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要及时防治,控制病菌蔓延。对于麦田杂草,要抓住化除的有利时机,根据草相和气温变化,选择对路药剂,在用药前后5~7天内日均温5℃以上、且无霜冻和降雨的晴天,在10时至16时开展化学除草,注意防止出现冻药害。对于虫害,密切监测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等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开展综合防治。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