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 11 11: 06: 16 | 来源: 解放军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高度,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确保我们国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同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国家精神之争愈加激烈;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多样,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因此,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好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守正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将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定位和内涵,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魅力。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和人民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革命文化,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红色血脉始终赓续、代代相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为人民提供精神滋养。
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习主席强调:“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历史上,中华民族以宽广胸怀积极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积极推动世界文明对话,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同时,秉持开放包容,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