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经济火热,宠物食品如何发力?
2025- 05- 26 09: 43: 35 来源: 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近年来,随着“它经济”持续升温,宠物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陪伴者,而是被赋予了更多家庭成员的角色,“毛孩子”“毛娃”成为越来越多养宠人对宠物的亲昵称呼。在情感需求与消费升级双重驱动下,宠物经济正释放出强劲活力,尤以宠物食品市场增长最为显著。2024年我国宠物饲料产量达159万吨,同比增长9.3%,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700亿元,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势头。

在这股热潮之中,宠物食品企业站上风口,一边是消费热情不断高涨,另一边是标准与规范仍待完善。如何在守住品质底线的前提下实现产品的创新与突破,成为全行业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记者走进第二届宠物食品大会,探寻这场千亿级市场浪潮下,宠物食品企业如何找准发力点。

安全为本——

标准与监管共筑防线

伴随着市场持续升温,宠物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关注焦点。琳琅满目的宠物粮、功能零食和营养补充品充斥线上线下平台,商家们纷纷打出满足宠物不同健康需求的招牌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但热闹背后,一些中小企业为追求口感和短期销量,违规使用诱食剂、低价劣质原料,让消费者对宠物食品产业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宠物食品同样是‘入口的产品’,必须严格把控安全。”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研究员樊霞说。

尽管国家监管正在持续加码,但标准体系相对滞后,依然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相比人用食品,宠物食品的标准化起步晚,相关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完整闭环。樊霞介绍,我国自2016年起已将宠物饲料纳入《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每年开展抽检与风险预警。但在实际操作中,药物残留等问题时有发生。

“近年监测数据显示,抽检样品中霉菌毒素和沙门氏菌均符合《宠物饲料卫生规定》,但个别产品中仍有氟苯尼考、土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的少量残留。这类‘看不见的风险’最容易损害消费者信任。”她坦言。

标准体系的滞后,也导致监管难以形成合力。当前,我国宠物食品领域国家标准数量偏少、覆盖范围不全,许多品类仍无统一规范。已有标准如《全价宠物食品 猫粮》(GB/T31217-2014)、《全价宠物食品 犬粮》(GB/T31216-2014)等已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发展需求,部分检测方法还存在适用性差、精准度不足等问题。此外,市场上存在多个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形成行业共识。

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刻不容缓。以日本为例,当地宠物食品从原料、生产、标识到销售都需遵循一整套严格规定,且宠物食品销售人员需通过专业认证考试,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闭环。“只有建立起行业信任机制,消费者才敢放心购买。”日本宠物食品协会会长儿玉博充表示。

针对我国宠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行业亟须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加快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填补基础性和细分类目的空白,推动旧标准的更新迭代。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团体标准,推动企业提升标准水平,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标准体系,规范、安全、透明,才是宠物食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创新驱动——

功能定制开拓新赛道

随着宠物成为越来越多家庭中的新成员,“人宠共养”趋势逐渐成为主流,宠物食品正被赋予更多“营养+功能”的期待,产品创新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举措。

“目前国内宠物食品行业发展迅速,但缺乏对宠物生理健康状态的精细化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夏兆飞指出,宠物食品的配方不能仅靠功能成分堆砌,而应结合宠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健康状态下的营养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

在“高蛋白”概念风靡的今天,这种理性声音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吴怡介绍说:“高蛋白并不代表营养更全面。而是要讲究蛋白质的来源、消化率以及适口性等问题。”她指出,一些标榜“高蛋白”的产品,其实并未经过科学验证,不仅无法被宠物有效吸收,反而会引发粪臭、腹泻等健康问题。科学选材、配比合理,才是满足宠物营养需求的重点。

围绕这一理念,企业纷纷在产品创新中寻求突破口。大会上,健合集团带来一系列专为“初老宠物”打造的功能性食品,尝试将人类营养定制理念引入宠物食品领域,聚焦益生菌调理、关节修护与抗氧化防衰老三大核心方向,助力改善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将精细化、科学化喂养概念引入宠物食品领域。

“现在有很多消费者把宠物当孩子来养,我们希望用科学手段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未来3年将有超过3000万的‘毛娃’进入到初老阶段,它们的肠道会更加脆弱,包括免疫系统也将面临一些挑战。我们研发出适合7岁以上宠物的功能配方,是希望能让它们得到科学的养护。”健合集团科技交流总监刘威表示。

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原料选择、生产工艺与检测手段同样决定着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安全性。北京市兽药饲料监测中心高级畜牧师姚婷提醒,企业应优先使用稳定、可追溯的原料来源,确保每一道生产流程都能保留营养活性,同时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超过500家宠物食品生产企业,年产量接近160万吨,年增长率稳定在9%以上。在如此快速扩张的产业背景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实现产品升级、品质保障,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业内人士表示,宠物食品行业的下一个竞争高地,不再是简单的营销包装,而是真正回归到产品的本身。只有不断强化科学研发,才能真正从“喂养”走向“营养”,实现宠物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全球热宠——

消费趋势催生新动能

“我们家‘老咪’因为年纪大了在吃老年猫粮,有保护关节功能,还有益生菌配方,能够增强肠道活力、提升免疫力。”在北京一家宠物用品商店挑选猫粮的消费者刘女士说,“现在的宠物食品,跟人吃的营养餐没什么区别。”

如今,宠物食品百花齐放,从主打单一肉源的主粮,到添加了各种功能性成分的零食,再到针对特定年龄段和品种而设计的专属食品,宠物食品正由“吃饱”向“吃好”“吃得健康”转变。宠物食品的多样化与精细化发展,已然成为当下宠物消费趋势演进的真实写照。

宠物食品的蓬勃发展,与消费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连。全球视角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养宠文化与消费习惯,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路径。

儿玉博充展示了一组数据:目前日本约有679.6万只犬类宠物和915.5万只猫类宠物。然而,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压力增大、居住空间受限等因素,正在影响日本人的养宠意愿。

尽管宠物数量减少,宠物食品市场并未走向低迷,反而因产品结构升级,呈现出更高的价值密度。特别是功能性食品、手喂零食和老年宠物粮的兴起,折射出宠物主对宠物生命质量和陪伴周期的重视。“日本老年宠物粮的销量正在快速增长,针对10岁、13岁甚至15岁以上犬只的高龄粮配方正在快速普及。”儿玉博充说,这种高精度细分,不仅满足了宠物健康的现实需求,也回应了“与宠物永远在一起”的情感诉求。

与日本的“理性精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亚市场。据帅克集团外贸部总监杨西城预测,东南亚宠物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25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5%。城市化进程加快、独居人群增多、中产阶层扩大,加之宠物文化的快速传播,为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带来了“宠物热”。

面对复杂多元的海外市场,中国企业探索出一条本地化路径。“东南亚市场的消费习惯和人群偏好差异大,要采取差异化策略。”杨西城以区域布局为例: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市场,超过六成家庭饲养猫,猫粮市场份额远高于犬粮;在马来西亚,消费者对功能性、高端进口宠物食品的接受度非常高;而在泰国,天然食品则更具吸引力。

“我们在布局东南亚市场时,必须因地制宜。”杨西城强调,“不仅要完成合规认证,更要理解当地文化偏好,构建本地化的产品体系。”这也为中国宠物食品企业“出海”提供了方向参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婉晴 杨惠)